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气道预警清单帮娃远离风险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1 07:22:00    

本报讯 记者姜晓菲报道 “咳咳咳……”4岁的小宇(化名)被持续一个月的咳嗽折磨得无精打采,按支气管炎治疗却不见好转。转诊至北部战区总医院后,肺CT显示其右侧支气管有高密度影,新生儿科主任魏兵凭借丰富经验,高度怀疑是气道异物作祟。最终,通过支气管镜成功取出一块1.4×0.4厘米的鸡骨头,咳嗽立刻缓解。这里再次警示:儿童气道异物虽凶险,但家长若能提高警惕、做好预防并掌握正确处理方法,就能为孩子筑起“气道安全防线”。

临床数据显示,5岁以下儿童是气道异物的高发人群,这与他们的生理特点和行为习惯密切相关。儿童气道狭窄,一旦有异物进入,极易造成阻塞;且孩子的咳嗽反射较弱,不像成人能通过强烈咳嗽排出异物,异物容易在气道内“滞留”。此外,幼儿喜欢边吃边跑跳、把小物件放进嘴里啃咬,这些行为都大大增加了异物吸入的风险。常见的“危险物”分为食物类和非食物类:食物类包括坚果(瓜子、花生、核桃)、果冻、硬糖、肉块、鱼刺等,尤其是带壳或带刺的食物;非食物类则有硬币、纽扣、小玩具零件、电池、发夹等,孩子玩耍时容易误吸入气道。

魏兵主任提醒家长们,气道异物的症状往往不典型,容易误判,家长需警惕这些“预警信号”。顽固性咳嗽,即常规止咳药无效,且在活动后加重;反复喘息,像“哮喘”一样呼气时发出哨笛声,时好时坏;呼吸困难,严重时嘴唇发紫、吸气时脖子处出现凹陷;不明原因发热,这可能是异物引发肺部感染的表现。

一旦怀疑孩子气道有异物,黄金处理时间至关重要。1岁以上儿童可采用“海姆立克法”:家长站在孩子身后,双手环抱其腰部,拇指顶住肚脐上方,快速向上冲击腹部,直至异物排出;1岁以下婴儿则需用手掌根部在其肩胛骨之间拍打5次,再翻转按压胸部5次,交替进行。无论异物是否排出,都要尽快送医,避免延误治疗引发肺炎、肺不张甚至窒息。

儿童气道安全无小事,多一分警惕就少一分风险。家长们应牢记这些防护知识,让孩子远离气道异物的威胁,守护他们顺畅呼吸的每一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