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开学季破解分离焦虑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5 18:38:00    

【来源:上海疾控】

开学季的幼儿园门口,总能听见此起彼伏的哭闹声 —— 孩子拽住父母的衣角哭闹,不让父母离开,眼泪鼻涕糊了一脸;有的父母刚转身,孩子就坐在地上嚎啕大哭,喊着 “我要妈妈”……

这一幕,其实是儿童分离焦虑的典型表现。别以为孩子 “不懂事”,这份焦虑背后藏着他们对陌生环境的恐惧,需要我们用心化解。

省流版

1. 分离焦虑是儿童离开熟悉环境或依恋对象时,出现的过度紧张、恐惧等情绪,3-5 岁幼儿在入园时表现最明显。

2. 82% 的儿童焦虑会随年龄缓解,但未妥善处理可能影响成年后的社交和工作能力。

3. 焦虑表现多样,包括哭闹踢打、回避交往、躯体不适(头痛、肚子疼)、睡眠问题等。

4. 应对方法:培养独立性(如练习自理能力)、父母做好情绪榜样、提前试入园、允许带依恋物,不建议悄悄离开,要准时接孩子并及时表扬。

分离焦虑是“正常”还是“问题”

分离焦虑是指儿童离开熟悉的环境(如家庭)或依恋的亲人(如父母)时,产生的超过正常程度的紧张、恐惧、不安等情绪。这种情绪如果干扰了日常生活,甚至影响身体发育,就需要特别关注。

3-5 岁幼儿最容易在入园时出现,这是他们人生中首次长时间离开家庭,焦虑表现最强烈。偶尔哭闹是正常的,只有当焦虑持续存在(如每天哭闹数小时)、严重影响吃饭睡觉,或出现拒绝进食等极端行为时,才需要警惕是否发展为疾病。

研究显示,82% 的儿童分离焦虑会随年龄自然缓解,但未妥善处理的焦虑可能让孩子成年后更容易出现社交障碍或工作适应问题。

孩子焦虑时,可能会有以下表现

每个孩子表达焦虑的方式都不同,别只当是 “调皮” 或 “装病”:

情绪爆发:哭闹、踢打他人、摔东西,用激烈行为阻止父母离开;

回避行为:躲在角落不说话,拒绝和老师、小朋友交流,不参加集体活动;

躯体不适:频繁说 “头痛”“肚子疼”,但去医院检查却没异常;

睡眠问题:晚上入睡困难,频繁做噩梦,甚至半夜惊醒哭着找父母。

破解分离焦虑,父母可以这样做

⏩1. 提前 “练胆”: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孩子越依赖父母,分离时越容易焦虑。平时可以多给孩子 “自己做事” 的机会,比如练习扣扣子、穿鞋子、自己吃饭等自理能力,让他们觉得 “我能行”。多带孩子去公园、游乐场等地方,鼓励他们和陌生小朋友打招呼,扩大交往范围,减少对家人的过度依恋。

⏩2. 父母先稳住:你的情绪是孩子的 “定海神针”

情绪是会传染的!如果父母送园时依依不舍、偷偷抹泪,孩子只会更焦虑。告别时保持微笑和坚定,告诉孩子 “爸爸妈妈下午准时来接你”,别反复回头或犹豫。

别把焦虑当成 “洪水猛兽”,可以对孩子说 “爸爸妈妈知道你有点难过,这很正常,等会儿和小朋友玩就会开心啦”,帮他们接纳情绪。

⏩3. 用对小技巧:让分离变得 “不那么难”

提前适应:入园前带孩子去幼儿园参观,和老师聊聊天,让他们熟悉环境。

带个 “小念想”:允许孩子带上喜欢的玩具、小毯子等依恋物,陌生环境里的 “熟悉感” 能缓解不安。

告别有仪式感:给孩子一个拥抱,约定好接他的时间(如 “下午 4 点,妈妈在门口等你”),并一定要准时出现。

接娃多表扬:见面时说 “今天你自己玩了积木,真棒!”“老师说你认识了新朋友,太厉害啦”,正向反馈会让孩子觉得 “上幼儿园是件开心的事”。

❗特别提醒:

千万别悄悄离开!孩子发现父母 “消失” 后,会更加没有安全感,下次分离只会更难。

孩子的分离焦虑,本质上是对 “失去安全感” 的恐惧。别强迫他们 “不许哭”,也别指责他们 “太胆小”。陪着他们一点点适应,一点点长大,这份焦虑终会变成他们走向独立的 “敲门砖”。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