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虹口百日上线177个教育智能体,这场“AI+教育”新试验新在哪?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4 06:04:00    

短短百天,虹口区教育智能体导航系统(以下简称HEADS)上,全新发布了177个教育智能体。从生成个性化英文绘本到帮学生分析作文、从名师分身到职初老师培训……这些智能体聚焦的都是当下基础教育领域的“毛细血管”,可谓功能强大。而这177个智能体的“主理人”,正是虹口区各学校的学科老师。

与此同时,新一轮围绕教育智能体展开的“头脑风暴”也在虹口悄然发生。数百位对智能体充满好奇的老师走进培训课堂,学习了解智能体,不少老师已开始设计制作属于自己的智能体。

在DeepSeek、豆包等大模型风靡的当下,作为上海市人工智能教育试验区,虹口区推出智能体集群,努力下好适配教育变革的“先手棋”。“商用大模型往往很难聚焦具体学科和不同学情,我们通过区域层面的顶层设计,鼓励老师参与设计并制作个性化的智能体,让人工智能(AI)真正赋能学科教学,助力师生打通教与学过程中的难点和痛点。”虹口区教育局局长孙磊表示。

“智能外脑”,助一线教师摆脱“数字焦虑”

虹口区长青学校英语老师邵嘉如,有了一个新身份:“小学英语绘本助手”智能体的“主理人”,最近她还拿到了一张特别的结业证书。短短数天,包括邵嘉如在内,150位虹口教师参加了由虹口区教育信息中心和上海交大教育集团联合组织的虹口区教育智能体研发与应用实操培训班。

上海市虹口区第二中心小学老师在指导学生登录区HEADS平台。

AI的飞速发展,曾让英语专业毕业的青年教师邵嘉如充满“数字焦虑”:有些学生玩豆包比老师还溜、部分教育App对学生的“观察”比老师还透彻,再加上越来越精准的智能翻译……相比之下,老师们也渴望AI能为日常教学赋能,但在实际课堂上,又找不到有力的“工具”。

放眼沪上,不少中小学都给校园里大大小小的智能设备接上了通用大模型。但由于大模型不熟悉具体教材,也不了解不同年段的学情,给出的答案往往并不是师生真正需要的;一些开放平台上的智能体,和孩子对话起来容易把他们“带偏”。还有家长担心,孩子一旦习惯了用大模型搜索答案,时间一长,可能连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会退化。

有没有可能为师生搭建一个平台,让他们在平台上安全、可靠地使用大模型和智能体,从而有效赋能个性化的因材施教?今年1月初,虹口区发布了HEADS平台,让这一愿景成为可能。该平台不仅能向区域内师生提供一站式、安全、可信、高质量的“智能外脑”,还支持师生利用低代码便捷搭建教育智能体、沉淀区本知识库、积累过程行为数据。

上海市虹口区第二中心小学学生利用智能体进行英语单词学习。

就拿英语学习举例。从去年9月开始,上海小学一年级英语启用了新教材,更注重听说。邵嘉如告诉记者,为了帮助学生们找到学英语的感觉,她和同事们根据课程内容、搜索了一些英语绘本作为课外学习材料。但老师们很快发现,教学效果并不好。邵嘉如突发奇想,决定尝试构思一个小学英语绘本智能体。“我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希望通过输入几个单词,为孩子们定制并生成符合他们学情的绘本故事,以及适配的英语课外练习。”

从去年12月底到现在,在相关技术团队的支持下,这个英语绘本智能体不断完善。如今,这些预设的功能已基本实现。

创新教学,助善用AI教师脱颖而出

继首批177个教育智能体上线、向区域师生开放后,第二批总计150个教育智能体也已经“在路上”,由此进一步壮大、完善HEADS平台。

“HEADS平台就像虹口教育在互联网端的应用商店,上面的每一个智能体,都是不同老师针对各自学科的学情所打造的。从实际效果上来看,这些智能体分别以不同教师的经验和成果为基础。学生和智能体对话,就像是在和不同的学科老师深入交流,而不是简单调用通用大模型。”虹口区教育局教育信息中心主任徐扬说。

江湾初级中学信息科技老师江雅卿最近就收集了100多个由七年级学生设计的校园科技节线上展出方案。这些作品,正是学生们使用了由她设计的“HTML交互特效小助手”智能体后交出的作业。

在上海市第五十二中学,学生们借助“自主可控变强大辩论智能体”,开启一场别开生面的人机辩论。

“在‘双新(即新课程、新教材)’改革之下,信息科技课也与时俱进,在七年级课程中增加了互联网应用与创新版块,要求学生学会使用代码制作网页。”虹口区教育学院初中信息科技教研员陈思卡介绍,在教会学生掌握初步技能之后,授课老师如今就会运用智能体,在教学中增设“智启网页新视界”这个板块,让学生们通过在机房与智能体的交互,制作出各类带交互特效的网页。

与智能体上线同步,教师培训也在紧锣密鼓展开。“在这次参加培训的150位老师中,有100位老师此前并没有真正做过智能体。但在相关平台上,我们已经看到80多位老师递交了新作品。”虹口区教育局副局长孟韬表示,通过培训,相信会有一批对“AI+教育”有想法的老师找到实践路径,也让一批善用人工智能的优秀老师脱颖而出。”

赋能课堂,精准教学仍需更多尝试

当校园里的智能体越来越多,如何引导师生用好这些智能体,便成了当务之急。

“起初,学校很多老师也有疑问,觉得已经有DeepSeek,有豆包了,为啥还要自己做智能体。”全程参与教育智能体建设的虹口区第二中心小学副校长陆秦岭介绍,除了安全可控方面的考虑外,学校也做过调查研究,用同一类问题来测试、分析HEADS上的智能体和主流大模型的差异。对比下来发现,很多老师研发的智能体给出的目标答案,比大模型更为精准。”基于这些观察,学校鼓励老师继续多提想法多尝试,大胆设计自己的智能体,同时也引入“他山之石”,为自己的课堂赋能。

“给每位老师插上AI的翅膀,更好地完成个性化精准教学,大规模因材施教才能照进现实,成为可能。”陆秦岭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