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恶性竞争反噬汽车行业 国家发改委重拳整顿“内卷式”竞争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4 04:47:00    

中经记者 陈茂利 张硕 北京报道

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新闻发言人李超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谈及“内卷式”竞争影响到行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加以整治。

李超表示:“一些企业陷入‘内卷式’竞争,有的以低价、超低价,甚至以低于成本价格销售,有的制假售假、以次充好。这些都突破了市场竞争的边界和底线,扭曲了市场机制,扰乱了公平竞争秩序,必须加以整治。”

回看2025年1—5月,中国汽车市场价格战愈演愈烈,但消费者的回应却难称热情,不少消费者因持续不断上演的“价格战”产生观望心态。

“最近咨询宝马3系330Li M运动曜夜版,销售给的报价是28万元(含利息),我有点儿心动。要知道我朋友2022年入手的同款车型41万元(含利息)。不过考虑到6月年中,车企还会有促销动作,现在有点儿纠结要不要等等看。”《中国经营报》记者在实探汽车4S店时碰到了前来看车的周奇(化名)。周奇的行为只是购车消费群体中的一个缩影。“再等等”“可能还会降价”“选择全款还是分期”,记者从社交平台看到不少汽车潜在购买者存在观望心态。

2024年,一些车企或主动或被动参与“价格战”,虽然从竞争对手手中夺得一些份额,但损伤了品牌和利润,甚至用户利益。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付于武向记者表示,“‘内卷式’恶性竞争,会扭曲汽车产业的价值观,破坏汽车产业法治化环境。汽车行业不能搞‘内卷式’恶性竞争,‘卷’不起也‘卷’不赢。”

“亏钱销售商品是不可持续的。”一汽-大众(商务)副总经理,一汽-大众销售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吴迎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以牺牲品质、牺牲用户长期利益,或者牺牲产品隐性品质为代价换来的价格,其实本质上还是损害用户的。”

“内卷”之殇:供应链承压

何为“内卷式”竞争?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张永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 ‘内卷’的本质是缺乏创新下的产品同质化,‘价格战’成为(企业)主要竞争手段。需要尽快摆脱‘内卷式’竞争。”

“‘价格战’反映了整个行业在市场细分、技术创新和品牌价值塑造上的不足。”汽车新四化产业研究者、知行韬略合伙人杨继刚向记者指出。

“当前汽车行业价格战已进入白热化阶段。我们并不想降价,但竞争对手价格一再松动,如果我们不跟进,市场份额就会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流失。”某自主品牌营销负责人曾在2025年上海国际车展期间向记者吐槽。

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分会统计,2024年全年汽车市场降价规模显著扩大,涉及227款车型,远超2023年的148款及2022年的95款。

对待行业“价格战”,处于不同竞争赛段的企业看法不同。南方一家新能源行业头部车企高管曾多次表态,价格战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新能源汽车市场已进入‘淘汰赛’阶段,‘价格战’是行业整合的自然过程。规模小、技术弱的企业将被淘汰,而头部企业通过规模效应和垂直整合能力(如自研电池、电机、电控)将占据更大优势。”

也有为守住市场份额“赔本赚吆喝”的车企强烈抨击“价格战”,认为降价是“懒惰的竞争手段”,伤害汽车产业链和消费者。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就曾提出警示:过度降价可能导致偷工减料,最终由消费者承担质量危机。

“企业间恶性竞争、相互内斗,大打‘价格战’,呈现为全行业利润微薄或整体极为负面的国际形象。”北汽集团原董事长,中国汽车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安庆衡向记者指出。持续上演的“价格战”让国内汽车制造业利润一步步被吞噬。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汽车制造业的利润率水平从2017年的7.8%下滑至2024年的4.4%。

从表面来看,车企参与价格战,消费者能够以更优惠的价格购买汽车。但长期持续会影响汽车产业链创新研发投入,则行业会遭遇“质量”反噬。

一位汽车内饰供应商向记者指出,恶性竞争之下,汽车零部件的产品创新被迫放缓了。“行业疯狂‘内卷’,汽车厂商要求上游供应商一并降本,有的供应商不得不减配,虽然短时间看不出质量问题,但长期来看零件的耐久性和稳定性降低了。”

杨继刚分析,“长期来看,‘价格战’加速市场‘出清’——竞争力差的车企出局,但不可忽视的是,行业‘内卷’加剧的情况下,车企利润空间不断压缩。为了生存,很多车企会减少技术创新和质量提升层面的投入,陷入恶性循环。消费者面临产品减配、产品质量下滑、服务质量下滑等风险。”

“一口价”vs“价格战”

“28万元的价格是我自己谈的,但我想再问问其他4S店,试试价格能不能再降低。”周奇向记者指出。由于是置换车型,家里有一辆车,周奇表示不急。

传统4S店模式下,个人与4S店就某款车型博弈谈判非常常见。虽然一款车型有官方指导价,但实际成交价在不同地区、不同门店甚至不同消费者之间往往存在较大差异。不过,这种需要个人“讨价还价”才能拿到的更优惠的价格往往耗时耗力,有时会损害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

记者关注到,在行业“内卷”的大背景下,不少车企推出“一口价”销售模式。据不完全统计,3月以来已经有超过15个品牌推出“一口价”政策。一汽丰田、一汽-大众等多个合资品牌推出“一口价”政策,部分“一口价”车型终端降幅在25%—30%。

“一口价”政策实质是车企对渠道控制权的重构。吴迎凯解释道,“‘一口价’类似于之前的指导零售价,只不过以前的指导零售价已经被不断地促销稀释掉了,所以,我们要回归到一个新的定价模式。一口价也好,劲爆价也好,本质上都是为了让用户清晰地知道他的购车价格是透明的,没有套路的。”

吴迎凯强调:“它本质上是一种营销方式,但是这种营销方式是更加贴近客户,让用户没有门槛、没有套路地去购买我们的产品。”第三方调研结果显示,67%的消费者认为“一口价”减少了比价焦虑,购车决策周期平均缩短40%。

整顿“内卷式”竞争

李超介绍,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方面,针对问题症结,因业施策、对症下药,标本兼治化解重点产业结构性矛盾,促进产业健康发展和提质升级。

“创新水平不足是产业‘内卷化’的技术成因。企业没有能力实施差异化竞争发展策略,对供应商的技术方案没有掌控和指导的能力,只能选择同质化较高的产品方案,造成除了车辆的造型有所区别外,关键性能指标和零部件相差无几。”安庆衡剖析道。

他建议,“不计后果的降价‘内卷’,必须改变。我们需要认真学习比亚迪和特斯拉盈利的经验,需要研究理想盈利的做法,需要研究新形势下企业应该如何创新,把新能源汽车全行业亏损的局面扭转过来。”

“车企应通过产品创新实现差异化竞争。利用人工智能等工具提升研发效率、降低成本;聚焦战略资源,提升经营效率。”张永伟建议。

他补充道:“2025年在国家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大背景下,相信形势会有所好转,但也要加强对车企产品质量监管。如在生产、销售环节,加强生产一致性监督检查力度。对于造假、偷工减料及质量问题突出的企业,进行依法依规处理,比如约谈、公开通报、撤销入选《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取消购置税减免资格等。”

“汽车产业应从注重规模增长向注重规模和效益双提升转变,把竞争重点从拼价格转到提质量、优服务上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辛国斌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5)上建议。

“当下的竞争是非常有压力的,在极度压力的情况下,很多企业的(营销)动作就会变形。但是我相信随着国家不断地整治、纠偏,不断地规范,中国汽车行业肯定会进入良性发展阶段。”吴迎凯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