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低空经济享政策红利 谁将成为第一台“空中的士”?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4 04:37:00    

中经记者 陈靖斌 广州报道

近年来,低空经济如一颗冉冉升起的产业新星,正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活力。在5月19日的国新办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指出,4月份智能无人飞行器制造和智能车载设备制造行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74.2%和29.3%,远超规模以上工业的平均增速。

《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到,广汽集团、亿航智能、小鹏汇天等龙头企业正加速在低空经济领域布局,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落地协同发展,释放出更大的市场潜力,也为行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创新空间。

湾区低空经济研究院院长朱克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行业正处于由“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型的关键节点,进入从政策哺育向自我造血的演进阶段。这一过程是产业生命周期自然发展的体现。尽管前期政策在立法突破和空域开放方面起到了关键支撑作用,但未来真正决定产业成败的,将是能否构建完整、可持续的商业闭环。

以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企业为例,其面临的核心挑战在于技术迭代速度与市场验证节奏的错配。朱克力指出,尽管电池能量密度持续提升,但距离支撑高频次、商业化运行仍存在技术瓶颈。对此,企业亟须采取“循序推进、场景优先”的策略,如优先在岛屿物流、景区接驳等对续航要求较低、运行环境可控的场景中试水,以积累运营经验,规避核心技术短板的集中暴露。

他进一步强调,运营方应构建动态风险评估模型,实现飞行器可靠性、空域调度能力与具体市场需求之间的有机匹配,避免盲目追求全场景覆盖。此外,行业洗牌已成必然趋势。到2027年,或仅有少数具备全栈能力的企业能够生存下来,这一过程本质上是资源重新配置、优胜劣汰的必经阶段。

“投资者应警惕盲目押注大而全的通用场景,更应关注具有确定性价值的细分领域,如特定航线的独家运营权、关键零部件的专利壁垒等。”朱克力提醒道。

企业涌向飞行汽车赛道

在国家战略的引领下,各级政府正通过系统性、前瞻性的政策体系,为低空经济构建起通向未来的“高速通道”。这一新兴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政策推动与市场牵引的双轮驱动下,一批标志性项目加速落地,推动低空经济从蓝图构想转向现实运营。

3月28日,亿航智能旗下全资子公司——广东亿航通用航空有限公司,正式获得中国民航局颁发的全球首张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营合格证(OC)。这一突破性进展标志着中国低空经济正式迈入“载人时代”,为城市空中通勤、低空旅游等新型出行方式打开商业化通道,成为低空经济发展历程中的里程碑事件。

对此,朱克力指出:“亿航智能获得运营认证,是低空经济标准化的破冰之举,其意义远超单一企业的资质获取。它向资本市场释放了一个明确信号——低空经济的商业化已从概念验证进入实际运营阶段。”

除了政策突破,企业的前瞻布局也正在重塑低空经济的产业格局。其中,广汽集团的动作尤为引人关注。

在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广汽集团董事长冯兴亚明确提出,飞行汽车作为智能移动服务的重要组成,与广汽集团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积累高度契合,将成为其产业拓展的新高地。

广汽集团的实际动作也印证了其雄心——正式推出全新飞行汽车品牌“GOVY高域”,并发布两款面向不同出行需求的飞行产品:短途多旋翼飞行汽车GOVY AirCar和复合翼飞行汽车GOVY AirJet。据了解,广汽高域飞行汽车已开启适航审定,预计明年年底能够取得适航证。

另一家备受关注的企业小鹏汇天,也在加快进入量产阶段。5月9日,其“陆地航母”飞行汽车项目的生产许可证(PC)申请已被民航中南地区管理局正式受理,标志着小鹏汇天正式迈入产品量产审查阶段。

当前,小鹏汇天位于广州的飞行汽车智造基地建设进展迅速,生产车间已全面封顶,总体完成度达70%。据企业负责人介绍,该基地将于2025年第四季度竣工,首款飞行汽车“陆地航母”计划于2026年实现量产交付,目标售价不超过200万元,预计将成为面向公众的首批可商用飞行汽车产品之一。

推动全链条深度协同

近年来,低空经济地位在国家战略中日益凸显,被明确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在国家政策的引领下,各地政府积极响应,陆续出台配套措施,从空域管理的逐步放宽,到基础设施的加快建设,再到专项资金的精准投放,正构建起一个覆盖全链条、多维度的政策支持体系。国家与地方形成的政策合力,正持续为低空经济注入强劲动能,其直接成果便是相关企业数量的爆发式增长。

企查查数据研究院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国范围内与低空经济相关的企业总数已达8.65万家。回顾过去10年,尽管行业发展曾面临波动,但2024年成为关键拐点,全年新增注册企业达1.11万家,同比增长14.55%。尤其值得关注的是,2025年前四个月的新增企业数量已高达9217家,同比激增234.92%。

尽管行业发展势头强劲,但低空经济的可持续商业模式仍面临诸多挑战。

朱克力指出,当前行业面临的核心瓶颈并非技术难题或政策缺位,而在于商业模式的验证性不足。飞行器制造商普遍陷入高投入、低回报的困境,而运营商则受限于应用场景不足,难以实现规模化落地,导致产业链上下游协同不足、资源错配。

朱克力认为,破解当前困局的关键在于重构产业链的价值分配机制,推动全链条深度协同。

“制造企业应开放技术平台,与物流公司、出行服务商共建联合研发中心,将部分产品定义权让渡给市场端。例如,可为生鲜冷链定制温控舱,为高端商务出行设计隐私空间。基础设施开发商则需转变重资产思维,探索共享起降点等轻运营模式,通过动态定价机制提升设施使用效率。公众接受度的提升也不应停留在传统营销层面,而应建设沉浸式体验网络,如在城市CBD设立模拟飞行体验舱,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服务体验。监管机构则应创新监管工具,例如引入空域资源拍卖系统,以市场化手段提升资源配置效率。这种多方协同的核心,在于将低空经济从‘技术秀场’真正转变为价值创造网络。”朱克力提出。

与此同时,中国数实融合50人论坛智库专家洪勇则从飞行汽车的发展视角指出,当前商业化落地的主要障碍在于技术成熟度、成本控制与市场接受度。

“上游企业应聚焦于飞行器性能的提升,包括续航、安全性及制造成本的优化,同时加快适航认证流程。下游企业则需建立健全运营服务体系,实现与现有交通网络的有机融合,并探索用户习惯培育与合理定价策略。此外,产业链各方还应加强与政府及社区的协作,共同完善基础设施、法律法规建设,提升公众对飞行汽车的认知度与接受度,推动低空出行服务的广泛普及。”洪勇则进一步表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