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最好的报恩是陪伴——跨越血缘的“亲情”故事之一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08 19:09:00    

【来源:玉溪市人民政府_最新动态】

段和平家的全家福。

□ 玉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胡月 施锐 吴翼超 文/图

我们常说,家人是刻在生命里的羁绊,但在玉溪,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用自己最朴实的行动告诉我们:“家人”二字的含义,从来不止于血缘。峨山县双江街道双江社区居民段和平便是其中之一。今年8月,他入选了2025年第二次“中国好人榜”(助人为乐类)。

生母的托付

每天早晨,段和平与妻子蔡惠仙都会到家附近的菜市场转一转。“这个菜我家老人以前最爱吃,买点这个。”段和平口中的“老人”,是他已故的“母亲”龙秀英,他们之间,藏着一段跨越寻常血缘的特殊“母子情”。

时光追溯到1966年,段和平的母亲病重,弥留之际把年仅6岁的他托付给自己的好友龙秀英照顾,朝夕相处让两人结下了深厚的“母子情”。从此,龙秀英成了段和平时常牵挂的“亲人”。“抚养我长大那段时间,她在哪里干活,就带我去哪里。那个年代,没有什么零食,她就烤蚕豆、炒豌豆给我吃。”段和平回忆道。

久病床前有“孝子”

这份情谊,在段和平心中埋下了一颗报恩的种子——要用一生去回报。多年来,他细心照料龙秀英老人,后来干脆做了公证,把老人接到自己家中,无微不至地照顾着。

丈夫对龙秀英老人的深情,蔡惠仙看在眼里,也陪在身边。多年来,蔡惠仙始终默默支持着段和平,陪伴他一起照顾老人。她从来没有抱怨过,只是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妻子”和“儿媳”这两个角色的意义。“一个人到了晚年,有病都会这样的。我说过,我会一直照顾她的。”蔡惠仙没有豪言壮语,只有朴实坚定的承诺。

真正的考验,是从龙秀英瘫痪开始。在那三年里,蔡惠仙和丈夫每天给她端屎端尿,夜里段和平还得睡在床边的垫子上,稍有动静便立刻起身查看,生怕有半点疏忽。“在临终前我喂她吃饭的时候,她说,你能服侍我,我就有了依靠,你跟我是有缘分的。”段和平说。

龙秀英老人走后,时光仿佛在她的房间按下了暂停键,屋里的一切都原封不动。段和平依旧保持着从前的习惯,每次回到家,都会下意识推开那扇熟悉的门。“老人虽然不在了,但我还是很怀念她。回想起来,最幸福的事,是我们回来的时候有声‘妈’可以叫,她也会答一声‘和平你回来了’。”段和平说着,眼中泛起泪光。

善举孝心在亲友间传递

段和平和妻子的善举,像一颗种子,在女儿段睿的心里生根发芽。他没有刻意去教导什么,但他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女儿。段睿也把从家里感受到的温暖和善意带到了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她成了一名社区工作者,专门帮老百姓解决难题。“从父母的日常善举中,我感觉孝顺不仅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感恩,是一种爱的延续。”段睿说。

段睿的一双儿女打小就跟着外公外婆长大,看到长辈照顾老人,他们也有样学样。段和平经常拿着太婆的照片给孩子们看,跟他们讲过去的故事。孩子们似懂非懂地点头,却把“太婆”两个字刻进了心里。

段和平悉心照料龙秀英的事迹,可不单在自家亲人间口口相传,街坊邻居、亲朋好友,但凡听闻此事,无不为之动容。段和平的好友周凯说:“有些亲生的儿子,都没有他这样对家里的老人好。”好友董致兴坦言,段和平对龙秀英老人的照料“自己做不到”。面对“中国好人”等荣誉,段和平淡然表示:“当初就没想过要得什么荣誉,只是凭良心做好。”

从1966年的托付,到后来的终身照料,这份始于艰难岁月的善意,穿过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在三代人心中传递。这段跨越血缘的亲情,没有轰轰烈烈,却在一餐一饭、一朝一夕的日常里,诠释着“家人”二字的深刻内涵。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