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老人最近是不是总犯糊涂?炒菜时盐放了两次,出门买个菜转头就找不到家,甚至叫错子女的名字—遇到这些情况,咱们心里难免犯嘀咕:这是不是老年痴呆的前兆啊?
老年痴呆在医院里叫“阿尔茨海默病”,它就像个藏在老人大脑里的“记忆小偷”,悄无声息地把老人的回忆、认知一点点偷走。以前要等老人症状特别明显,甚至连家人都认不出时,才能确诊;但现在不一样了,医学影像和核医学技术就像“高清放大镜”,能提前看到大脑里的异常,帮咱们更早发现这个“小偷”的踪迹。
一、先弄明白:老人大脑里,到底为啥会忘事?
要想知道这些检查咋管用,得先搞清楚老年痴呆时,老人的大脑到底出了啥问题。咱们的大脑里装着几十亿个神经细胞,它们就像无数个小信号塔,靠“突触”这种小连接传递信息,帮咱们记事儿、想问题。
可老年痴呆患者的大脑里,会慢慢长出两种“坏东西”:一种是“β 淀粉样蛋白”,它们会在神经细胞外面堆成一团,像厨房水槽里的油污一样,堵住信号传递的路;另一种是“tau 蛋白”,它们会在神经细胞里面缠成乱麻,把细胞的“骨架”弄坏,让神经细胞慢慢死掉。
这两种东西越积越多,大脑里负责记事儿的“海马体”(就像家里的储物间,专门存记忆的)会先变小,接着其他区域也会跟着受损。等咱们明显看出老人忘事、认人难时,大脑其实已经伤得挺重了。而影像和核医学技术,能在老人还没明显症状时,就看出大脑里这些藏着的变化。
二、常用的影像检查:各有各的用处,帮医生找线索
就像咱们修家电需要螺丝刀、万用表这些不同工具,诊断老年痴呆也有好几种检查,它们各有擅长,能从不同角度看大脑的情况。
1. 头颅 CT:先排除“不是痴呆的情况”
头颅 CT 是最常见的检查,有点像给大脑拍普通 X 光片,快又便宜,能快速看清大脑的整体样子。它虽然看不到前面说的两种“坏蛋白”,但能帮医生排除其他问题 —— 比如有些老人忘事,可能是脑子里长了小瘤子、有小出血,或者有脑梗,这些问题在 CT 上能看得很清楚。只要把这些问题治好,老人糊涂的情况可能就会好转,不是真的老年痴呆。
另外,到了老年痴呆中晚期,老人的大脑会整体变小,尤其是存记忆的海马体,会比健康老人的“瘦”一圈,CT 也能看出这种变化。不过 CT 分辨率有限,早期海马体一点点的萎缩可能看不太清,这时候就需要更精细的检查。
2. 头颅磁共振(MRI):能看清大脑的“小变化”
要是说 CT 是普通相机,那磁共振(MRI)就是高清相机,还没有辐射,靠磁场和无线电波,能拍出大脑里毫米级的细节,特别适合早期发现问题。
磁共振最厉害的就是看海马体的变化。前面说过海马体是存记忆的地方,老年痴呆患者的海马体,往往比其他大脑区域先变小 —— 可能老人只是偶尔忘事,自己和家人都没太在意,但磁共振已经能看出,他的海马体比同龄健康老人的小了一点。医生量一量海马体的大小,再结合老人平时的表现,就能更早判断是不是有老年痴呆的风险。
除此之外,磁共振还能看到大脑表面的“皮层”(就像大脑外面的褶皱外套,负责思考、判断这些本事)有没有变薄。老年痴呆患者的大脑皮层会慢慢变薄,尤其是额头后面、耳朵旁边这些区域,这些细微变化在磁共振的高清图像上都能捕捉到,给医生诊断帮大忙。
3. 功能磁共振(fMRI):看大脑“在不在干活”
普通磁共振看的是大脑“长啥样”,功能磁共振(fMRI)看的是大脑“在干没干活”。它能实时监测大脑不同区域的血流 —— 咱们想事情、记东西时,对应的大脑区域需要更多血,功能磁共振就能通过血流的变化,画出大脑的“工作地图”。
健康老人回忆事情时,存记忆的海马体、耳朵旁边的大脑区域会“忙起来”,血流变多;但老年痴呆患者,就算努力想事情,这些区域也“没力气”,血流还是少,就像存记忆的仓库“没电了”,转不起来。医生通过功能磁共振,能直接看到哪些大脑区域“不干活了”,判断大脑功能受损的程度,甚至在大脑结构还没明显变化时,就发现功能已经出问题了。
三、核医学技术:直接“抓出”大脑里的“坏蛋白”
前面说的 CT 和磁共振,主要看大脑的结构或功能变化,而核医学技术更厉害 —— 能直接看到大脑里的两种“坏蛋白”,就像给这些蛋白贴了荧光标签,让它们藏不住。这对早期确诊老年痴呆特别重要,因为这两种蛋白是老年痴呆的“罪魁祸首”,只要能找到它们,就能更确定是不是真的老年痴呆。
1. PET-CT:给“坏蛋白”拍照片
PET-CT 是核医学里最常用的检查,原理有点像给“坏蛋白”装追踪器。检查前,医生会给老人打一针特殊的“显像剂”,这种显像剂能和大脑里的“坏蛋白”精准结合 —— 比如找 β 淀粉样蛋白的显像剂,就像钥匙能插进对应的锁孔一样,专门粘在 β 淀粉样蛋白上。
之后用 PET 设备捕捉显像剂发出的信号,再结合 CT 的结构图像,就能生成“蛋白分布图”。如果大脑里有很多 β 淀粉样蛋白,图像上就会出现亮斑,亮斑越多越亮,说明这种蛋白越多,老年痴呆的可能性就越大。
要是找 tau 蛋白,就用专门结合 tau 蛋白的显像剂。tau 蛋白的分布和老人的症状关系更密切:比如 tau 蛋白堆在海马体、耳朵旁边的区域,老人就容易忘事;要是堆在头顶、额头后面的区域,可能就会说话找不到词、判断事情出错。医生通过 PET-CT,能清楚知道大脑哪些地方被 tau 蛋白破坏了,破坏得多严重,甚至能猜到老人以后症状会怎么发展。
2. 脑血流灌注显像:看大脑“有没有吃饱饭”
除了 PET-CT,核医学还有个常用检查叫“脑血流灌注显像”。也是打一针显像剂,这种显像剂能被大脑血管吸收,检查时就能看到大脑各个区域的血流情况 —— 简单说,就是看大脑各个部位“有没有吃饱饭”(有没有足够的血供)。
老年痴呆患者的大脑,因为神经细胞受损,对应的区域会“吃不饱”,血流变少。比如早期患者,耳朵旁边、头顶这些区域的血流,会比健康人少;病情越重,血流少的区域越多。这个检查能帮医生判断大脑的“营养够不够”,间接知道神经细胞还活没活好,也能作为诊断和评估病情的辅助依据。
四、这些技术不只是“确诊用”,还能帮老人“延缓病情”
可能有人会问:做这么多检查,不就是为了确定是不是老年痴呆吗?其实不止如此,这些技术更重要的作用是“早发现、早干预”,帮老人把病情拖慢一点。
首先是“早发现”—— 老年痴呆对大脑的损伤是不可逆的,发现得越早,干预效果越好。比如通过磁共振发现海马体早期有点萎缩,或者通过 PET-CT 发现有 β 淀粉样蛋白堆积,哪怕老人还没明显忘事,医生也能给出建议:让老人多动脑(比如打打麻将、看看书)、多出门散步、吃的均衡点,必要时用点药,就能延缓“坏蛋白”堆积的速度,保护神经细胞,让老人的记忆多维持几年,少受点罪。
其次是“分清到底是哪种痴呆”—— 有些病的症状和老年痴呆很像,比如“血管性痴呆”(是多次小中风引起的)、“路易体痴呆”(会出现幻觉、手脚不灵活,像帕金森),这些病的治疗方法和后续情况都不一样。通过影像检查,医生能分清它们:比如血管性痴呆在 CT 或磁共振上,能看到明显的脑梗痕迹;路易体痴呆在 PET 检查上,蛋白分布的样子和老年痴呆不一样。只有分清了,才能给老人用对治疗方法。
最后是“看治疗有没有用”—— 已经确诊老年痴呆、开始治疗的老人,定期做影像检查能帮医生判断治疗效果。比如治疗一段时间后,PET-CT 看到 β 淀粉样蛋白堆积得慢了,或者磁共振显示海马体萎缩的速度变缓了,就说明现在的治疗方法管用,可以继续用;要是发现病情还在快进,医生就能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不让情况变得更糟。
五、家属该知道:啥时候该带老人做这些检查?
了解了这么多检查,家属最关心的肯定是:到底啥时候该带老人去做这些检查?其实不用等老人症状特别重,只要发现下面这些“小信号”,就可以咨询医生,考虑做检查了:
Ø 记事儿越来越差,影响日常生活:比如刚做完的事转身就忘,反复问同一个问题,甚至记不住家人的生日、名字;
Ø 做事、判断出问题:比如买菜算错钱,穿衣服把扣子扣错,出门后找不到回家的路,哪怕是住了几十年的小区;
Ø 说话、理解有困难:比如想说一个东西,半天想不出名字,别人说的话也听不懂;
Ø 性格、情绪变了:比如以前温和的老人,突然变得暴躁、爱发脾气,或者闷闷不乐、多疑,对以前喜欢的广场舞、下棋也没兴趣了。
不过要注意,不能只看检查结果就下结论,医生得结合老人的症状、以前的病史,还有专门的认知功能评估(比如让老人做简单的记忆测试),综合判断。而且检查也不是越多越好,医生会根据老人的情况选最合适的 —— 比如先做磁共振排除结构问题,要是需要再做 PET-CT 看“坏蛋白”。
老年痴呆虽然让人害怕,但现在的医学影像和核医学技术,给了咱们更早发现、更早干预的办法。它们就像给大脑装了监控,能及时发现那些藏在里面的“异常”,帮咱们守护老人的记忆,让他们能更久地记住家人的笑脸,记住每天的生活小事。对老人来说,一次及时的检查,可能就能多几年清醒的时光;对咱们家属来说,多了解这些技术,才能更好地帮老人守住健康,少走弯路。
作者: 余仲飞 上海全景医学影像诊断中心
审核: 张建 上海大学医学院
科普|医学影像与核医学帮你看清老人“记忆小偷”
把铭记化作行动
太狠了!98岁老人拿起剪刀,剪掉额头上这东西……医生傻眼!
新泰清华园社区:“科技助老”送温暖,让老人搭上数字生活的“幸福快车”
今晚7点半直播 | 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让我们从“课后练”变为“做中学”
抖音通报周口邵医生被网暴
周末·@科学家丨瞰前沿:脑海漫游进入“导航”时代
七旬老人醉驾“老头乐”逆行占道,对向司机报警后遭指责碰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