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 清华大学“青春界碑 国土边防”实践支队在新疆可克达拉。
下图 清华大学马院副院长李蕉与学生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上合影。学校供图
“形势与我有哪些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每一个人都是主角。”
日前,清华大学“形势与政策”课春季学期第一课上,该校党委书记、中国科学院院士邱勇走上讲台,从问题入手,以形势切入,抽丝剥茧引导青年学生认识到自身肩负的时代使命。
在云端,还有全国270所高校的130余万名学生与清华学子同上这堂思政课。
“办好思政课,是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反复强调的一件大事要事。‘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也是高等教育绕不过去的‘根本问题’,清华大学必须出实招、走在前。”邱勇说。
近年来,清华大学坚持全校“一盘棋”,建设“大课堂”、汇聚“大师资”、搭建“大平台”,全面推动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交出了一份“清华答卷”。
建设“大课堂”:
全力打磨思政“金课”
课程是育人的核心载体。自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清华大学将“形势与政策”课作为大思政课程体系建设中的标杆课程,率先且大刀阔斧推进课程改革创新。
邱勇任组长的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铆足劲头,通盘规划本科生“大思政课”体系,建设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群。
“新版”的“形势与政策”课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主线,重塑课堂教学新范式,创新采用“大班讲授+小班研讨”的授课方案,汇聚校内众多院士、教授和青年教师一起打磨思政“金课”。
“在大一新生还没有对人生目标作出明确规划之前,我们先讲出国家目标、形势与政策,引导同学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这些将在他们进入专业学习时发挥核心的导引作用。”课程负责人、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李蕉说。
除了思政课,如何在各类课程中融入价值元素?2018年,清华大学确立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将价值塑造作为人才培养的第一要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使其成为落实“三位一体”教育理念的主要抓手。
在学校层面,清华注重凝聚共识,强调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课程+思政”,而是在课程中有机地融入价值塑造元素,做到润物无声。在院系层面,实施“一院(系)一策”培育方案,由院系教学委员会为主体,构建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课程培养体系,通过教研室集体备课等方式“种好责任田、守好一段渠”。在教师层面,重分类指导,根据学科特点分类施策,积极探索不同类型的课程思政实施模式,结合教师需求开展课程思政“个性化指导”。
几年来,清华大学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汇编了不同院系15类课程的190篇课程思政典型案例,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同行锦囊”;对全体教师进行培训,讲深讲透不同类型课程如何做课程思政。
“教师在课堂内外所体现出来的治学境界、学术追求、生活态度、对学生成长的由衷关切,是落实课程思政和价值塑造最有效的途径。”李蕉说。
汇聚“大师资”:
打造鲜活的“教科书”
“这些院士专家站在那儿,就是一本自有说服力的‘教科书’!”一年多前,还是大一新生的黄锦瑞发现,当各个领域的专家教授站在讲台上,结合自己的科研经历和成果讲述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时,“思政课没有想象的那么枯燥了,专家们‘现身说法’,让我们觉得更有信服力”。
清华改版后的“形势与政策”课汇聚院士、杰出学者担任大课主讲人14人次,课程内容聚焦国家重大战略,涉及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双碳”行动、科技创新、法治中国、教育强国、文化强国、公共卫生体系等诸多领域。
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如何配齐建强“大思政课”专兼职师资队伍,发挥教师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选优配强思政课教师队伍是夯实上好思政课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朱安东介绍,为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人事制度改革,学校专门制定《清华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聘任管理办法》,成立思政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健全思政课教师队伍管理评价体系,激励教师潜心教育教学,努力成为潜心育人的思政课“大先生”。
“要一茬接着一茬干,一锤接着一锤敲。”邱勇说,6年来,清华大学以“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为标准,形成了一支信仰坚定、理论扎实、结构优化,且善于乐于讲思政课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他们中既有中国工程院院士聂建国、戴琼海,中国积极心理学发起人彭凯平教授等各行业领域的“大先生”;也有两次被评为“清韵烛光·我最喜爱的教师”的李蕉等青年思政课教师,还有由改革先锋、优秀校友、大国工匠以及模范人物等组成的兼职思政课教师队伍。
搭建“大平台”:
让学生悟透“无字之书”
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讲。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清华大学“思政实践”课迎来了全新升级。
学生们先在大一的“形势与政策”课堂中了解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由何而来”;在大一升大二的暑假期间参与“思政实践”课,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因何而难”;之后带着问题回到大二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堂,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如何推进”。
2024年夏天,清华4016名本科生在来自49个院系和职能部门的231位教师指导下,组成245支队伍,奔赴全国29个省份,在科古琴山巅,同边防官兵丈量祖国边境线,坚定参军入伍决心;在东北,调研现代农业发展,加深对农业农村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解;在C919、天山胜利隧道等大国重器前,听大国工匠诠释科研精神;赴乡村开展美育公益,强化以文艺赋能乡村振兴的时代责任……
让学生沉浸在时代发展最前沿和人民生活最实处,察形势而明政策,在行走的思政课中悟透“有字之书”、融通“无字之书”。
在课程师生的反馈中,几个关键字频频出现:
“大”——思政与实践有机融合,扎根社会“大课堂”深入浅出研究“大问题”,结合领域“大平台”拓展“大视野”,着力培养心怀“国之大者”的拔尖创新人才。
“真”——师生同行,从“真数据、真故事”中了解“真成就、真问题”,通过“真观察、真感受”形成“真思考、真目标”。
“最”——无论是理论学习还是实践调研,讲的都是当下最新发生的,最关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的事,也是与青年学生学术志趣、人生理想最密切相关的,同学们最好奇也最困惑的事。
“新”——回忆上学期的“思政实践”课学习经历,经管学院本科生马静怡说:“思政课不再是枯燥的说教,不是套话的堆砌,也不是理论的简单介绍,而是理解中国发展的一把‘钥匙’,有着满满‘新’意。”
…………
在强有力的支持和系统的统筹谋划下,清华思政课程体系正在经历一场华丽蜕变,有力地推动了全校聚力办好思政课、教师倾心讲好思政课、学生认真学好思政课的生动局面。
《中国教育报》2025年04月12日 第01版
作者:本报记者 董鲁皖龙 通讯员 段颖
培植破土而出的生态
下好立德树人“一盘棋”
宛城区溧河街道:营商风好街道兴,服务佳时企业强
全球瞭望丨不确定性本身就在伤害全球经济——美滥施关税招致广泛批评
充分认识正确判断反腐败斗争形势的极端重要性
蓝皮书:2025年广东GDP总量预计增至15万亿元左右
山西大同大学舞蹈诗剧《云冈之舞》入选全国高校思政原创文化精品项目
3月核心CPI明显回升,提振消费需求等政策效应进一步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