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晚上七点,在陕西省西安市工人文化宫普拉提教室里,职工尚鑫正在瑜伽垫上认真拉伸。她说:“这是我第三次参加职工夜校课程,它让我的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也让我感受到了不一样的生活乐趣。”
和尚鑫有着相同感受的职工比比皆是。27岁的杨尚育一直在西安市小寨工人文化宫学习无人机课程,记者见到她时,她正在进行无人机实操练习。看着自己越来越熟练的操作手法,杨尚育信心满满地说,下一次她要挑战爵士舞课程。
如今,“白天上班,晚上学艺”正在成为越来越多西安职工的新选择。西安市5家工人文化宫的职工夜校,正在以全新的姿态迎接职工们的到来。
西安市小寨工人文化宫职工夜校开设无人机课程
古都新场域
目前,西安市共有5家工人文化宫开设职工夜校。自今年4月起,各工人文化宫整合课程项目,涵盖声乐、舞蹈、书法、瑜伽等,通过工会搭台、专业授课、职工受益的模式,统筹规划,还创新利用“指尖工会”线上报名系统,让服务直达职工。
能跟着秦腔著名班社三意社的演员屈苏红学习发声技巧和唱、念、做、打,让职工冯小安兴奋不已。今年59岁的他是一位资深戏迷,也是土门工人文化宫秦腔课的一名学员。“以前只在舞台上和电视上看过秦腔,没想到还能跟着三意社的艺术家们学习秦腔,嘹咋咧(陕西方言:好极了)!”冯小安脸上满是激动地说。
5家工人文化宫分别位于西安市东、西、南方向以及主城区附近,全方位辐射职工群体,为全市职工打造了“八小时之外”的文化充电站。
边家村工人文化宫职工夜校的书法课堂里墨香四溢,陕西省书协理事、西安市职工书协副主席赵刚正在为学员教授隶书章法布局的内容;纺织城工人文化宫职工夜校的暑期拳击集训班里激情燃烧,拳头击打护具的闷响在训练馆内回响,汗水随着一记凌厉的摆拳甩落在拳台上。
“市面上一节课程从几十元到上百元不等,而工人文化宫坚持公益办学原则,职工夜校基础课程免费向职工开放。”土门工人文化宫相关工作人员说道。尽管如此,职工夜校的师资力量也不容小觑。部分课程聘请行业内知名专家授课,构建师资库,组建多元化授课团队。
据了解,西安市5家工人文化宫还从企业技术能手、高校专业教师、行业专家以及工人文化宫业务骨干中选拔授课教师,发挥劳模工匠示范引领作用,积极推动劳模工匠走上职工夜校讲台。
从传统的技能培训到书法、秦腔、AI基础应用、剪辑等多元化课程,职工夜校转型的背后,是职工学习需求的转变,也是工会服务走向大众化的缩影。
焕发新活力
“报名人数远超预期,课程供不应求!”7月过半,西安市工人文化宫的工作人员已经在为下一期课程筹备忙碌着。培训部负责人白宇阳坦言,以前职工夜校的核心是技能培训和学历提升,而现在文艺类课程占了大头。
从5家工人文化宫职工夜校开设的课程来看,普拉提、舞蹈、书法等课程备受欢迎。“每门课程结课后,我们会开展课程意向调查,统计投票率,依据职工投票结果决定课程内容。再根据资金情况,确定每一期开课数量。”小寨工人文化宫工作人员张亚丽介绍说,如果学员对已经结课的课程仍保持较高期待,职工夜校会依据实际情况继续开课,一切都从职工需求出发。
“职工书画协会在我们这儿扎根多年,周末公益课堂早已形成规模。”边家村工人文化宫职工夜校负责人聂朝莉道出了她的观察。过去受限于宣传渠道,工人文化宫培训课的受众以中老年人为主。而现在,职工夜校迅速点燃了年轻人的热情,火出了“圈”。
“很多学员说,年轻时没条件培养的爱好,在这里实现了。”纺织城工人文化宫培训负责人牛菁坦言,过去职工对工人文化宫的认知多停留在“能放电影”,现在职工夜校让越来越多年轻人走进来,看到了工人文化宫的新面貌、新服务。
如今,各工人文化宫职工夜校课程每期名额都“秒光”,学员年龄从20岁至50多岁不等,覆盖机关、医院、学校、新业态从业者等多元群体。“以前,很多人根本不知道工人文化宫有夜校,甚至不知道工人文化宫的存在,通过工会平台,更多职工发现,工人文化宫不是‘老年活动中心’,而是职工提升自我的阵地。”白宇阳说道。
西安市5家工人文化宫职工夜校转变的,不仅是场所功能的升级,更是职工精神生活的丰富,职工可以进行跨年龄、跨行业的交流,让职工放松身心的同时,增添了生活的乐趣。
文化新地标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职工队伍建设和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提出,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机制。
西安市总工会直属工人文化宫积极落实政策,以职工需求为导向,推出职工夜校项目,助力职工成长成才。通过“职工点单、工会开班”的模式,精准对接职工需求。工人文化宫职工夜校不仅承载着新时代职工的精神追求,更成为城市文化的新地标。
在西安市总工会最新出台的《加强市总直属工人文化宫职工夜校管理十条措施》中,“标准化”成为贯穿始终的关键词。这份文件不仅明确了夜校的办学模式、课程体系和运营规范,更尝试通过制度化的管理,让职工教育真正成为一项可持续的公共服务。
新规首次提出“统一调配”机制,各工人文化宫的场地、设备和师资实现共享,并建立季度协调会制度。这种集约化管理模式,既能避免重复投入,又能让优质教育资源流动起来,惠及更多职工群体。
职工夜校的工作核心在于设计课程是否真正满足职工需求。值得注意的是,文件特别强调课程的动态更新机制。“每期课程结束后必须进行评估,及时淘汰过时内容,引入新技术、新方法。”市总工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随着文件措施的落地,西安市的工人文化宫职工夜校正从零散的活动型服务,向系统的制度型服务转变,在打造职工文化阵地,提升职工幸福感上,书写着工会服务职工的新篇章。
(来源:《中国工人》2025年8月刊 作者:《中国工人》特约记者 骆红燕 文/图)
来源:中工网
陕西西安:职工夜校重拾“生活味道”
从“网红”到“长红”:由“尔滨热”的冷思考谈东三省冰雪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女子合租房发现摄像头正对淋浴区”,警方通报
哈尔滨学院创新模式传承“龙江英雄情”
南国书香节焕新出发 搭建中外文明互鉴新平台
开封市兰考县:匠心守护 让千年文脉在时代土壤中绽放新姿
【山海同心 筑梦青海】文旅援青,让青海走向更广阔舞台!
书香何以能致远(文化中国行·人文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