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全球濒危物种遗鸥“做客”渔光湖!它们为何停下迁徙脚步?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8 13:02:00    

近日,吴忠市利通区首次迎来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遗鸥种群落脚、取食。该区自然资源局监测发现,这批遗鸥种群数量达100余只。据了解,宁夏首次发现遗鸥种群分布距今已有9年,但一直没有掌握其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迁徙通道及规律。4月17日记者获悉,此次遗鸥集中取食引起自治区相关部门高度重视,目前已通过专业设备和措施,对遗鸥的移动轨迹展开追踪和监测。

遗鸥落脚利通区渔光湖。

遗鸥是全球濒危物种,现存仅约1.2万只,对栖息地的水质、食物链完整性等生态环境要求极为严苛。此次发现的遗鸥种群出现在利通区南部渔光湖湿地,于4月10日落脚、取食。

此前,2016年5月底,研究人员首次在灵武市马家滩镇和盐池县冯记沟乡交界处的双猫头湖(即马家滩南湖)发现约200只遗鸥。后经繁殖,数量逐渐增加。由此,宁夏也成为遗鸥新的繁殖地和取食地。今年4月10日,利通区鸟类监测机构工作人员在渔光湖监测到该区首次有遗鸥光临。这是继灵武市马家滩南湖之后,宁夏发现的第二处遗鸥集中取食地,成为黄河流域湿地生态系统持续改善的重要标志。

“遗鸥主要以摇蚊为食,而渔光湖具备摇蚊繁衍条件。”利通区湿地监测机构负责人李志军说,渔光湖水域面积近2500亩,恰好位于宁夏中部干旱带重要的鸟类迁徙通道上。目前全国最大的遗鸥繁殖地是陕西榆林的红碱淖湖,而渔光湖的生境与红碱淖湖和马家滩南湖相似,都具备盐碱地、红柳林等摇蚊大量繁衍产卵的条件,因而成为遗鸥取食之地。

近年来,利通区通过大量的生态保护工作,尤其是渔光湖湿地生态补水工程,逐步构建起以摇蚊幼虫繁殖、眼子菜等沉水植物茂盛为核心的生态链,为候鸟提供了稳定的食物来源和栖息环境。利通区全年在渔光湖和中营堡湖两个湿地共监测到鸟类95种2.7万只,其中就地繁殖的约1.2万只,迁徙的约1.5万只。

利通区成为宁夏第二处遗鸥集中取食地。

本次遗鸥再现引发有关部门关注。4月11日,宁夏森林病虫防治检疫总站与灵武市林草资源管护部门,创新应用“北斗卫星定位+疫病监测”等技术,对遗鸥等迁徙候鸟的生物样本和行踪进行采集和实时监测。重点对湿地内栖息的遗鸥、红头潜鸭、赤膀鸭、绿头鸭、赤麻鸭等迁徙候鸟进行科学采样。技术人员采集包括肛咽拭子、血清样本、粪便样本及寄生虫样本在内的多种生物样本,并同步记录每只候鸟的体长、翼展、体重等基础生物学数据。所有样本和数据将纳入全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数据库。

采样中,宁夏首次为遗鸥等代表性候鸟个体佩戴轻型定位追踪器,实现候鸟迁徙轨迹的实时监测,助力维护生态安全。宁夏森林病虫防治检疫总站疫源疫病科科长余梦琦介绍,此次落脚利通区渔光湖湿地的遗鸥,可能是由灵武市马家滩南湖湿地遗鸥种群扩散而来。至于具体行程和行踪,通过定位追踪设备的数据回传,很快会有结果,目前正在严密监测中。(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王文革 文/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