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上旬,四川省成都崇州市天府粮仓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里,渠水绕田,青穗初攒,新抽的稻叶在烈日下闪着光,每一寸拔节的声响里,都藏着秋来满仓的期许。
“十四五”时期,四川严格落实“长牙齿”耕地保护硬措施,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聚焦农业产业建圈强链,以点滴耕耘汇聚成仓廪殷实的图景,让“天府粮仓”的丰收图景在巴蜀大地上可及可感可触。
严守耕地红线
“先有天府良田,后有天府粮仓”。在四川,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围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天府良田”面积增加和布局合理、实施更高水平的土地监管,四川多措并举,取得了显著成效。
德阳市罗江区金山镇习惯用“百亩方”“千亩方”来形容经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后的高产示范片,这些原本零散的耕地经过整治后,粮食产量大幅提升。
“金山镇是四川省20个国家级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乡镇之一,全镇以耕地提质增效为目标推进农用地整理,已完成土地平整工程共计9937.78亩,推进建设8个新村聚居点,将对4000余户群众进行集中安置,通过‘确权确地’将原有耕地量化到户,切实保障农民收益。”四川省德阳市罗江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胡荣告诉记者。
把耕地面积量化到户,这是一种既精准又严格的态度,其背后是四川压实耕地只增不减责任的担当。2020年至2021年,四川一举扭转了耕地面积持续减少的被动局面,此后持续保持了良好的增长势头。截至2024年12月,四川粮食播种面积已连续三年稳定在9600万亩以上。
面对得来不易的成果,更要有行之有效的保护机制。早在2022年7月,四川就建立起省、市、县、乡、村五级“田长制”责任体系,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耕地保护责任全覆盖。截至2024年6月,四川已设立五级田长和基层网格员18.76万名,基本实现耕地保护网格化监管。
路过天府粮仓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广袤的稻田,产业园管委会工作人员王文瑞很感慨,“园区内的‘十万亩粮食高产稳产高效综合示范基地’是崇州农业的门面,我们历来十分重视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和建设,建立了市、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田长制’责任体系,设立了‘天府粮仓’司法保护示范基地,积极推广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质量责任保险,做到‘地有人种、田有人管、责有人担’。”
近年来,成都市以“最坚决的态度、最果断的措施、最严格的标准”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并在全国首创了“耕评”制度,不断强化耕地源头管理,促使项目建设优先使用存量土地,有力有效统筹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
为了进一步提升土地监管水平,四川不仅长期推行“长牙齿”的硬措施,还推出了遥感卫星、无人机等高科技监测手段。
“公司依托自主发射的10颗高分辨率光学卫星,实时监测四川省8000余万亩农田的相关数据,精准识别‘非粮化’‘非农化’耕地,一旦识别到土地撂荒的苗头,便能精准推送给相关部门。”位于眉山市的环天智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运维工程师王森告诉记者。
一批批农田设施完善、生态良好、适合规模种植的耕地集中连片区已在四川相继完成建设。四川还结合年度变更调查成果和补划永久基本农田情况,完成该省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补充更新并上图入库。
提高粮食产量
2022年底,《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行动方案》印发,四川将“守牢建好天府良田”列为十大重点任务之首。
南充市蓬安县计划今年完成新(改)建高标准农田8.2万亩的任务,建设速度自开年便处于“满弓”状态。“有了高标准农田,才有高收入农田。”南充市蓬安县泥巴寺村党支部书记陶丽娟说,村里约900亩即将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土地,预计亩均产量将提高50公斤。“土地一下就更抢手了,还没完工就有种粮大户找上门,流转了将近400亩地。”陶丽娟笑着说。
四川将2024年确定为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攻坚年,安排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173.4万亩。2025年3月1日,《四川省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条例》正式施行,标志着四川省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迈入法治化、规范化的新阶段。今年5月,财政部下达四川省2025年耕地建设与利用资金96.6亿元,用于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等。
四川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6000万亩以上,面积位居全国前列。良田之外,良种也是提高粮食产量不可或缺的要素。四川是全国四大育种制种基地之一,农业种质资源数量位居全国第二,国家级制种大县数量位居全国第一。近年来,围绕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种业创新、企业扶优等,四川加快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每年研发水稻新品种约20个。当前,粮食高产依然是基础目标,但也要客观看待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和市场需求,因此,我们围绕创新与转化相结合,加大了对优质加工型水稻品种的研发。”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所长蒋开锋告诉记者。
眉山市农业投资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陈涔说,当前市场普遍追求绿色健康的优质农产品,为此公司开发的“东坡大米”在生产过程中坚持“生态优先”的种植理念和绿色生态种植模式,精选环境优良、土壤肥沃的种植基地,从100余个品种中精心筛选长粒香米品种。
造“良田”、抓“良种”,还应当育“良匠”。为了激发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四川早在2023年就开始对成都平原区和丘陵山地高原区实施种粮大户差异化补贴政策。2024年,四川实现种粮大县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全覆盖。今年,四川将丘陵山地高原区的种粮补贴标准从150元每亩提高至200元每亩。四川还通过成立农业职业经理人评价委员会、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建立农业职业经理人人才资源信息库和分类管理服务平台等,让越来越多的年轻“新农人”投身到种粮事业。
聚焦全链发展
聚焦农业强省建设目标,四川在今年初印发了《千亿级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建圈强链培育方案》,并于6月30日启动千亿级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建圈强链“双培”行动。
“2025年,四川各级储备‘双培’行动项目465个、总投资1994.1亿元。”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伍修强说,随着培育产业、培育企业“双培”行动启动,该省将着力打造多个重点产业,助力农业产业攀向“质的高峰”。
秦巴山区达州市宣汉县胡家镇鸭池村原本有大量位于半山坡的撂荒地,村里通过建设高标准农田,解决了撂荒地的问题,接着又通过推行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全面提高了农田的亩均产值。“良田要实现‘增值’不仅靠种粮,也靠产业规模化发展,现在每亩田每年可以收获鱼300斤左右,卖鱼每年可以挣4000多元。”鸭池村党委副书记赵向楠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一个村有自己的“账本”,一个省有详尽的规划。从粮油全产业链发展的角度出发,四川提出以成都平原“天府粮仓”为核心区,建设川东北、川南、川中丘陵、安宁河谷4条粮食安全产业带,抓好成都平原粮油集中加工区,川中、川东北特色粮食加工集聚区,川南、攀西名优产品加工优势区的打造,集中推进8条特色产业链建设,形成“一核四带三区八链”发展格局。
效益高不高,要看链条牢不牢;产值靓不靓,要看加工强不强;销路广不广,要看品牌响不响。因此,四川持续写好“土特产”文章,不断推动建强“川字号”特色农产品品牌。四川今年提出,以“天府粮仓”为引领,加快打造“省级公用品牌+优势区域公用品牌+重点链主企业品牌+重要链条产品品牌”的产业链品牌体系,新培育“天府粮仓”精品品牌100个。
通过贯通产加销、协同农文旅,成都蜀嘉禾农旅有限公司正着力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公司规模化种植了2300亩土地,每年收购、精加工稻谷近3万吨。今年6月,我们启动建设了一个以养鱼为主,集种养循环、田园采摘于一体的观光农业基地,期望实现产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产品变商品。”成都蜀嘉禾农旅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勇告诉记者。
一系列卓有成效的举措,具象化为亮眼的成绩单:2024年,四川省粮食总产量达到726.8亿斤,比上年增加8亿斤,再创历史新高。全年全省提前下达中央财政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和稻谷补贴共计75.6亿元,发放种粮大户补贴8亿元以上,同比增加近六成。超预期补贴之下,2024年全省种粮大户增加7505户、规模种粮面积扩大128.5万亩。(经济日报记者 刘 畅)
天府机场网约车停车场失控转圈?比亚迪称将追究造谣者责任
天府粮仓好“丰”景
4.1亿斤!山东夏粮总产增量全国第一
法院调解化纠纷 当场给付解争执
长沙市征地补偿安置若干规定(草案)
高标准监督农田建设 守牢群众“粮袋子”
盐城经开区:高标准农田筑牢乡村振兴“耕”基
萝北县法院:新增地源缴费闹矛盾 "上门调解"解心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