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评论员 王彬
图源:网络截图
近日,一篇题为《针对性护理干预在子宫肌瘤围手术期的情绪和生活质量临床应用效果》的论文因其中提到的“子宫肌瘤男性患者”引发质疑,在网上被广泛议论。论文称“选取了子宫肌瘤患者8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27例,女13例,观察组患者中,男28例,女12例”。而其在开篇也写明:“子宫肌瘤是女性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上述论文2017年6月发布在《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在线公开时间为2017年11月29日,作者为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妇科霍文静。
“子宫肌瘤男性患者”,很多人乍一看这个表述,还以为男性也会得这个病,但很快就反应过来,男性哪有子宫?如此论文,就是在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是明晃晃的造假。连研究对象都是假的,论述和结论就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大概率也是“拼凑炮制”的产物,没有任何实际价值和意义。这种贻笑大方的“水论文”能写出来并发表,侮辱的不仅是公众的智商,也是作者、相关医院和期刊的智商。
针对此事,山东大学齐鲁医院5月5日发布情况说明称,5日上午,医院关注到网友反馈的相关论文信息,经核查,网传论文存在学术不端问题。医院依规依纪给予护士霍某某记过、降级处理,取消其五年内各类晋级晋升等资格。
涉事护士被处罚,理所应当,但其并不是此事中的唯一过错方。国家新闻出版署明确规定,期刊出版单位要严格执行期刊“三审制”和“三校一读”制度,保证出版质量。《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社需要出来解释下,这篇论文里存在这么明显的问题,犯了这么低级的错误,是怎么逃过一双双“审核法眼”的?但凡有一个编辑仔细看一眼,都不至于闹出这样的笑话。“把关者”集体性失明,是“审核疏忽”,还是“为钱折腰”?需要明确答案。但无论如何,相关杂志社成了学术不端行为的“帮凶”,必须要承担责任。
再来说医院方面,若不是此次网友质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还不知道要猴年马月才能发现这一纰漏。医护人员发论文一般都是为了评职称,相关医院除了依规处罚该护士外,还需将该护士的职称情况以及该论文有无用于评职称,一并说清楚。若真用在了评职称上,医院在审核时为何没有发现问题?在长达七年的时间里,难道就没有对职工发表的科研论文自查自纠过?连一次都没有?
“男性确诊子宫肌瘤”论文,如果只是个例,依规处理后,一笑而过也无妨。可事实却是,这类奇葩“水论文”,并不少见。有媒体记者在知网查询发现,多篇妇产科领域的论文中出现“男女不分”的情况,在实验对照组和观察组中提到有男性患者,他们患的疾病包括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囊肿、产后出血等。
让男性得妇科病的“水论文”频频出现,所暴露的就是共性问题。长期以来,发表论文都是职称评定的“硬通货”“硬杠杠”,而且相关考核和评价体系,往往具有重数量轻质量、重形式轻实质的典型特征。这根“指挥棒”一挥舞,再加上现实缺乏强有力的监督机制,就很容易陷入“唯论文”的窠臼。从职工到单位再到期刊,大家心照不宣的是:只在乎论文能不能发出来,而不管“论文为何物”。这就使得论文难逃“工具化”的命运,其本该追求的学术水平和价值,也就靠边站了。
本末倒置到这个份上,发论文自然乱象频发,甚至会沦为一门生意,形成一个黑灰产业链,买卖论文也屡禁不绝。让男性得妇科病的“水论文”,很可能就是“唯论文”背后这一黑灰产业链的产物。若任由学术不端的歪风刮下去,尤其是在医疗健康领域肆虐,社会负面效应只会进一步放大。毕竟生命健康容不得半点虚假,当奇葩“水论文”的作者为患者治疗,谁又能真正放心?
探索多元学术评价体系,这固然没错,但再好的机制和体系,在执行过程中“走了样”,一切也都白费。此事给社会的真正警示,在于用好制度、好执行,唤醒学术评价体系的科学公正性,让论文以及每一个评价指标,都回归其应有的价值。
“转载请注明出处”
潮评丨护士论文现“男性确诊子宫肌瘤”,侮辱了谁的智商?
助力春耕忙 服务暖民心
五一假期,济南公交完成客运量约651万人次
护士发论文称男性确诊子宫肌瘤,山大齐鲁医院回应
“齐鲁1号”研学游 追寻铁路“探”文化 | 镜相
景区回应摩天轮遇大风轿厢狂转(荔枝新闻)
果然视频|消防员乔泰源:火光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
韩红突传喜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