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秦陵陵冢南侧一陪葬坑做啥用?最新研究表明:应为四乘“天子驾六”陪葬坑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4 14:07:00    

2000年,在秦始皇帝陵陵冢南侧、内城南墙里约120米的地方,发现了一处陪葬坑,命名为K0006陪葬坑。该陪葬坑的性质究竟是什么?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原院长曹玮近日给出了自己的探究:从秦始皇帝陵园的布局来看,K0006陪葬坑是跟秦始皇本人有着直接关系的陪葬坑,应该说,K0006陪葬坑是四乘“天子驾六”的陪葬坑。

之前被认为是“文吏陪葬俑坑”

该陪葬坑面积不大,其中坑体面积只有144平方米;陪葬坑“由斜坡门道、前室和后室组成,是一座地下坑道式土木结构的陪葬坑”。陪葬坑出土有4件立姿御手俑和8件身披长襦的立姿袖手俑以及其他器物,这12件陶俑不同于秦始皇帝陵一、二、三号陪葬坑出土的身披铠甲的兵俑。根据这些俑的服饰、动作、佩饰等因素,当时发掘者认为“K0006陪葬坑可能象征的是秦代由文职人员执掌的主管监狱与司法的廷尉”。

曹玮表示,按照发掘报告的描述,K0006陪葬坑呈东西向,从西向东“由斜坡门道、前室和后室组成,前室、后室南北交错,形成两个分藏不同埋藏物的相对独立的单元”。斜坡门道呈口大底小的梯形,从面积大小来说,后室最大,当是陪葬坑最主要的地方。前室出土了12件陶俑,8件为立姿袖手俑,4件为立姿御手俑。袖手俑姿态和服饰与以往出土的陶俑不同。前室厢房出土4件“铜钺”,还出土铜环1件、铜盖弓帽10件、陶罐1件。后室发现有大量马骨,但编写报告时并未清理完成,报告将袖手俑腰间贴塑的削判断为书刀,并指出“袖手俑的左臂与躯干间均有一椭圆形孔,孔中没有发现遗物,推测原应插有简牍”。由此专家们认为,“袖手俑均是至少有八级公乘爵位的文官……K0006陪葬坑应为由文官主导的中央政府权力机构”、“K0006陪葬坑可能象征秦代主管监狱与司法的廷尉”。

层层解密:该陪葬坑应与秦始皇本人及其家族有关

为何对于该陪葬坑的性质有疑问?曹玮表示,2011年,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接手秦始皇帝陵园的考古工作以后,将该陪葬坑未清理完的马骨接着清理完成。加上原来清理出来的马骨,最终后室清理出的马骨一共是24匹马的个体。这一发现,使我们对陪葬坑的定性产生了疑问:陪葬坑的中心内容是什么,它的性质究竟是什么?

秦始皇帝陵园内外两道城垣呈南北向长方形。北区东部墓葬区,在大约15.3万平方米的区域内,钻探发现有排列规律的大、中、小型墓葬99座,但可初步判断是未成年女性,这些墓主人当是秦始皇后宫从葬者。

北区西部,发现有一组大型夯土台基建筑和一处院落式建筑。根据文献记载,可初步判断大型夯土台基建筑为寝殿建筑,院落式建筑为便殿建筑;或认为第一组建筑是正寝的前殿,第二组建筑是燕寝的宫。考古专家指出:寝殿、便殿是陵园内重要的礼制性建筑,象征着皇帝生前所居的正殿与便殿、便室……由此可知,这些建筑都与秦始皇本人有着直接的关系。

就陵园布局来看,也是与秦始皇有直接关系的建筑设施才能进入内城垣之内的。《吕氏春秋·安死》记载学者们认为秦始皇帝陵园的布局,是按照都城来设计的。总之,无论东区还是西区,秦始皇帝陵内城里的考古遗存都与秦始皇本人及其家族有关。曹玮表示,K0006陪葬坑位于内城南城垣内,“北距陵墓封土约50米,南距内城南垣约120米,西距内城西垣约58米”,就不可能是“由文官主导的中央政府权力机构”。

先秦时期就有“天子驾六”的葬俗

曹玮表示,从报告中可知,K0006陪葬坑出土了4件御手俑,就意味着是4辆车的驾车人。出土的8件袖手俑大概相当于《周礼》中巾车一类的职官。巾车是职官名,掌天子、王后和官用之车,以及用车之政令。从出土的袖手俑来看,头戴双板长冠,与一号陪葬坑出土陶俑所戴的长冠相似。一号陪葬坑出土的御手俑、车右及中下级军吏俑均头戴长冠。长冠可分为单板长冠和双板长冠。考古专家认为头上戴不戴冠是区别一般士伍与军吏的标志之一,戴双板长冠者为中级军吏俑,中级军吏俑的爵位不会超过公大夫。这与《周礼》对巾车职官的记载基本相符。每车二名巾车,正好符合《周礼·春官》对巾车的记载。



4件御手俑应是代表驾4辆车,由出土器物数量关系可知,每车配置1件御手俑、2件袖手俑、1件斤。从前文已知,后室共清理出24匹马,那么每辆车驾车的马匹就是6匹。从陪葬坑的位置来看,加之马、御手俑和袖手俑、斤的数量对比,该陪葬坑应为“天子驾六”的陪葬坑。



“我们认为该陪葬坑是天子六驾马车陪葬坑。实际上,在秦始皇以前就有‘天子驾六’的记载和实物。”曹玮表示,该陪葬坑的性质,在之前学者们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归纳起来有文吏陪葬俑坑说、马厩坑说和车马出行从车备用场景说三种。目前从文献记载到考古实物资料,都说明先秦时期就有“天子驾六”的葬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