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海北讯 (记者 王晶) 青海原子城纪念馆持续加强对原子城历史及“两弹一星”精神内涵的挖掘运用,探索建立更具感染力、更有实效性的红色研学路径。截至5月9日,共接待红色研学团队108批次、11785人次,提供讲解158场次,有效推动红色研学“有声”更“有色”。
青海原子城纪念馆持续挖掘整理元勋事迹、红色故事、重点文物等内容,今年以来,先后赴北京、甘肃等地,集中走访原221基地守卫部队老战士和部分“核二代”,征集口述史料40余篇,实物50余件。邀请专家开展馆藏文物鉴定工作,共鉴定珍贵革命文物273件(套),不断丰富红色文化家底。围绕红色研学和青少年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加强革命文物研究阐释,呈现原汁原味的红色记忆。
线上线下开展培训,提升讲解员业务能力。为不同年龄段学生量身定制研学课程,增强研学活动的趣味性与互动性。聚焦原子城红色文化主题,深挖特色资源,利用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平台,制作发布红色故事、文物故事,藏汉蒙汉双语讲解内容等,将红色资源整合为可听、可视、可感、可触的多元化内容,提升红色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积极开展《永不褪色的金银滩——“两弹一星”精神永放光芒》主题宣讲“七进”活动,持续扩大“两弹一星”精神传播覆盖面与影响力。
声明: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外,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
海 北 用好“活教材” 让红色研学“有声有色”
宣恩长潭河:侗乡研学为媒 唱响民族融合戏
大方县八堡乡:闻“汛”出击 消防救援队伍在行动
西北四省(区)文物保护工匠技能竞赛闭幕
为奋进新征程提供强大精神支撑——党的二十大以来精神文明建设成就综述
如何打造可听可感可体验红色文旅产业链?11位红色场馆讲解员齐聚这里
博物馆,为什么招年轻人爱?
祁连山下是我家 | 民乐:“红色方向盘”驱动乡村振兴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