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徐成东:把“好”做到极致,才是工匠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9 19:44:00    

艾萨炉内熊熊燃烧,释放着滚滚热浪。徐成东身着厚重的阻燃服,手持精密的测温仪,稳健地沿着设备巡检的通道步步前行,豆大的汗珠悄然滑落,而他那专注而执着的眼神,仿佛能穿透一切炽热与喧嚣。

中国铜业云南驰宏资源综合利用有限公司的熔炼车间,是徐成东为之奋战的“战场”,三十年间他辛勤耕耘,先后获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中国质量工匠”“全国技术能手”“云岭首席技师”等荣誉,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24年,徐成东被云南省总工会列为大国工匠培育对象。

在车间工作的徐成东。

热爱为炬 淬炼初心

“我从小就对冶炼很感兴趣。”1995年,徐成东如愿以偿地成为了一名冶炼工人。

初出茅庐,徐成东被分到了全厂最轻松的机修车间水泵运转班,于是他主动要求调去最艰苦的烧结车间。“虽然这个岗位劳动强度大,环境艰苦,每天身上都是黑的,但是在那里可以看到金属铅是怎么炼成的。”

2005年,为适应新型、现代的生产需要,新厂引进了艾萨炉工艺。经过四轮严苛的选拔考试,徐成东脱颖而出,成为一名艾萨炉主控手。

面对引进的设备和英文材料,徐成东迎难而上,“他每天提前到岗,白天研究设备,晚上背英语单词。”徐成东的同事说,三个月他就能流畅进行设备操作了。

艾萨炉冶炼技术在铅冶炼史上是首次应用,试运行过程中接连出现很多问题,当时都“无经验可循”。一个夏夜,艾萨炉主控室警报声大作,熔池出现大面积冻结的情况,连外国专家都束手无策。经过深思熟虑,徐成东向领导请示:“让我来试试吧!”

他大胆提出设想并尝试运行,最终用90分钟解决了难题。这台艾萨炉成功产出粗铅,攻克了“艾萨炉熔池冻结”这一重大技术难题的徐成东也同时开创了艾萨炼铅炉的先河。外国专家不禁竖起大拇指,称赞他为“神奇的中国工人”。

“工匠不是天成、不能偶得,比别人多一份专注、多一些付出、多一些坚持,把‘好’做到极致,才是工匠。”徐成东说。

徐成东不断摸索总结艾萨炉炼铅工艺的核心技术,持续改进创新冶炼工艺。

革新突破 步履不停

“我们不能满足于现状,得不断创新,要敢于触碰技术天花板,善于攻克‘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勇闯技术创新无人区。”迈出了艾萨炉“从铜到铅”的第一步,徐成东又不断摸索总结艾萨炉炼铅工艺的核心技术,持续改进创新冶炼工艺。

艾萨炉喷枪使用寿命短,徐成东便改进喷枪,将喷枪的使用寿命由48小时提高到了240小时;针对生产成本高的问题,徐成东创新提出将艾萨炉富氧空气氧气浓度由32%提高至55%,调整原料结构,提高冶炼能力让粗铅冶炼系统扭亏增效。徐成东和团队还创造了年产量8.5万吨、艾萨炉978天炉龄的世界纪录,持续的技术突破也让徐成东成为国际艾萨炉冶炼技术的领跑者。

在艾萨炉冶炼领域取得巨大成就,并没有让徐成东停下探索与创新的脚步。

他带领团队与合作伙伴共同研发了第一代和第二代侧吹还原炉,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如今已成为熔炼行业主流设备。

在不断创新钻研的征途上,徐成东也不忘冶炼人才的培养。

传承为桥 匠心永续

2011年,“徐成东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他又多了一项任务——培养冶炼人才。

在狭窄而闷热的空间里,徐成东耐心地“手把手”教徒弟们如何敏锐地辨别设备异常的振动,详细地讲解故障排查的关键要点。遇到技术难题,他在黑板上画满密密麻麻的示意图,用最通俗的语言剖析复杂的工艺原理。他通过传帮带的方式,将自己多年来积累的经验和技艺毫无保留传授给年轻一代。

徐成东带出的徒弟张龙,现在已经是驰宏会冶铅精矿氧化还原熔炼生产负责人;徒弟梁立新、乔小龙从一个初出茅庐的大学生,到现在谈起艾萨炉熔炼工艺如数家珍……如今,他的徒弟遍及内蒙古呼伦贝尔、云南曲靖等地,已成为各条生产线的技术能手和骨干力量。

荣誉面前不“迷航”,徐成东依然铆足了劲在新的起点上圆着自己的“冶炼梦”。现在,他和团队的目标是配合厂家,设计制造出更经济、更环保、更智能,具有中国知识产权的铅冶炼氧化还原一体炉。“我们中国人在冶炼领域同样具备领先的能力和智慧,通过自主创新,也可以不断推动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徐成东说。(李明、高丙芸 文/图)

来源:云南省总工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