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观乎人文 化成天下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6 06:08:00    

作者:秦开凤(国家社科基金资助学术期刊《人文杂志》主编)

当下,人类社会正快速进入数智时代,这一历史性的社会变迁构成人文学科未来发展的全新语境,有必要对人文精神、人文学科的时代价值和意义再作审视与反思,进一步厘清人文社科期刊的功能,从而更好地担当时代使命。

人文精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动力源泉

物质主义和功利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人文精神,这是社会发展中的一种异化现象。人文精神是一种以人的价值、尊严、自由与发展为核心的思想传统和文化追求,是人类文明的核心价值体现,它强调对人类经验、情感、理性以及社会关系的关注,主张通过人文关怀、批判反思和创造性表达推动个人与社会的进步。

无论是我国的“惟人万物之灵”“民惟邦本”“仁者爱人”“民为贵”“民吾同胞”,还是西方的“认识你自己”“人是万物的尺度”、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启蒙运动的理性与自由等思想资源,都在人的解放与社会进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数智时代,我们更应高扬人文精神,强调人性与技术、自然的和谐共生。如果说以崇尚工具、功效和技术主义为根本特征的工具理性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那么以“真善美”为核心的价值追求则为科技发展锚定方向,使人们对现实社会中的实用理性与功利主义保持审视,在发展和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省察过度依赖工具理性所带来的人类生存价值基础的弱化和对生命本身的异化,持续思考并应对技术时代的伦理挑战,进而为人的尊严和情怀把牢底线。可以说,人文精神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永恒底色,人文价值随时代发展不断彰显。

《周易》有云:“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指通过人文教化实现社会有序发展与文明进步。这种“观—文—化”的三阶递进,深刻揭示了中华文明“以文化人”的核心逻辑,是对中华文明人文精神的高度凝练和准确概括。中华文明是唯一赓续至今且历久弥新的文明。中华文明的人文精神突出表现在“和合”价值观和“天下大同”世界观上,既体现为“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协和万邦”的交往伦理,又表现为“美美与共”的文明互鉴理念。考古学证据表明,从良渚水利工程到丝绸之路商贸网络,中华文明始终主张“共享”而非“征服”,强调“和谐”而非“对立”。这种“化成天下”的实践智慧,为当今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所遇到的诸多困境提供了破解之道:当技术理性导致文明冲突加剧,唯有回归人文精神的“最大公约数”——对人性尊严的敬畏和差异共生的自觉——方能重构文明共生的伦理基础。当前,全球发展面临经济增长乏力、人口结构失衡、人工智能伦理等共同挑战,需要秉持天下情怀,以“共生哲学”替代“零和博弈”,这正是中华文明“观乎人文”的当代转化。

人文精神不仅是文明存续的“软实力”,更是社会进步的“硬标准”。中华文明一贯以人为本、以民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和美好生活为终极目标的人文精神,成为我们和世界各国人民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支柱和不竭动力。

人文学科:数智时代不可或缺的价值引领

在崇尚工具理性的数智时代,人文学科该何去何从?如何应对这场“文科无用”的“知识合法性危机”?人文学科的学术增长点到底是什么?这是每一位人文学者都需要认真思考的重要理论与现实问题。可以肯定的是,人文学科教育塑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和灵魂底蕴,技术越复杂,就越需要人文价值这一“导航系统”。

在古今中西交汇的历史时刻,社会结构愈加多元、社会分工更趋精细,专门的学科分析工具、单一的研究方法、孤立的学科门类都难以充分应对时代发展所带来的复杂挑战。人文学科的发展越来越走向系统化、综合化和丰富化。立足于人文学科发展的时代特点,可以发现,数智时代的人文学科正面临一场新的研究范式革命。学科边界消融、交叉融合已成趋势,包括文史哲学科之间的交叉与会通、人文传统与现代科技的交互与融合、本土文化与西方思想之间的创新性对话等,这种融合不仅体现在方法论层面的互补互鉴,更触及知识生产机制的本体论转型。人文学科的发展已突破一般意义上的文献钻研和义理阐释范畴,不仅要重视历史传统与人文积淀,还要关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趋势对于人文学科研究在拓展方法工具、研究边界和思维视野上所产生的积极意义:数字技术正通过算法模型与人文思辨的耦合,助力研究者对人类社会复杂现象进行多维度、深层次的分析,从而在以学科交叉融合实现传统研究范式升级更新的同时,为人文学科的长足发展带来新的学术增长点。特别应该强调的是,人文学科的跨界不应沦为“技术附庸”,而更需坚守价值主体性,以人的尊严与情怀为导向、“以问题为中心”展开跨学科研究。这要求人文学者既精通本学科方法论,又能与技术专家展开平等交流和创造性对话,从而在“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间建立动态平衡。

不断革新的技术手段和物质文明新成就给人文学科带来新工具、新视野和新思维,技术革新为人文学科的发展注入时代动力,人文学科的发展则为技术的再次革新锚定方向,二者的积极互动能够实现学术与技术、人与社会的共促发展。

人文期刊:学术创新和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

学术期刊是理论成果展示的重要平台,是传播思想文化的重要阵地,具有传承文明、创新理论、资政育人、服务社会等多重功能。人文期刊在承担这些基本功能的同时,更是人文精神的守护者与开拓者。面对技术变革和多元评价的挑战,人文期刊应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大力弘扬人文精神,推动人文学科的创新发展,促进文明交流对话,扩大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

人文学科的学术创新对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设具有独特价值。人文期刊肩负引领人文学科学术创新的重大责任,需要扎根中华文化沃土,积极回应时代命题。应打破学科壁垒造成的创新阻滞,树立强烈的问题导向,在古今中西的思想张力中寻找平衡点与突破口,建立具有解释力的原创话语体系,形成具有主体性的理论建构机制。

人文期刊对于人文学科研究范式的创新具有引领作用,应引导学界运用跨领域、多学科的理论视野与研究方法推动人文学科发展,在思维理路、阐述方式和学术标准上开拓创新。期刊通过组稿、专栏建设等方式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鼓励学者对前沿问题进行学术争鸣和理论探索,倡导学术原创性。通过引导学界对经典文献进行训诂考释、义理诠释和现代解读,助力坚守人文底线,重塑新时代人文精神。通过举办系列学术工作坊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引领学界重视多学科交叉融合,关注数字技术与人文精神的共生关系,激励学界勇于突破学科壁垒和传统研究方式,确立能够兼容数字技术和工具理性的大文科思维视野。同时,期刊具有引领学术规范、守护学术诚信、倡导学术风气的功能。人文学科研究不仅涉及事实判断,还关乎价值判断和道德判断,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期刊通过严格意识形态审查、规范审稿流程和明确学术标准,在促进思维理路的逻辑性、研究方法的严谨性和理论阐释的实证性基础上,为成果发表把好价值取向关和学术质量关。

人文期刊要增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使命自觉,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辟新的理论空间。坚持“两个结合”,在跨文明比较中坚定文化自信,以大历史观打破西方中心主义等话语垄断,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为全球文明对话提供中国方案,推动人类文明发展。

《光明日报》(2025年04月16日 11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