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感知日照 | 摆拍出的真善美,砸的是谁的脚?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9 14:18:00    

赵晓楠

近日,卤鸭店老板因拒绝卖给顾客变质食物而逃过一劫的视频被各大媒体广泛转发,引起了一场“好人有好报”的社会大讨论。没过几天,此事件就被爆出系为摆拍,让感叹“人间有真情”的看客们打脸来得猝不及防。

自4月15日起,中央网信办专门开展为期3个月的“清朗·整治短视频领域恶意营销乱象”专项行动。此次治理的重点即恶意虚假摆拍,散布虚假信息,违背公序良俗,违规引流营销四类问题。

真善美需要被看见、被关注、被称赞,但对一场摆拍闹剧中真善美的称赞则带有着几分讽刺的意味。卤鸭事件之所以引发如此高的关注度,一方面展现了社会正能量的宣传还不到位,另一方面表现了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制造闹剧的门槛、成本与代价都太过低廉。

什么时候“好人有好报”变成了需要事例佐证的道理?

“好人有好报”这句话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可以是做好事后的自我安慰与激励、可以是对好人的一种祝福、还可以是一种倡议,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好报”对人们的吸引力变弱了,相比自顾不暇的人生,渺茫的“好报”显得太过缥缈。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回村潮”也悄然兴起。很多人说,回到村里才真正体会到“人情味”。谁家要换瓦、谁家要种地、谁家有个红白事,全村的人都会一拥而上。“你帮帮我,我帮帮你”,大家的相处全凭一颗赤诚的心。

看得多了,觉得一切都自然而然;见得少了,才会放弃判断真假只顾欣喜。

想要避免重复上演如此闹剧,各个环节都需多加注意。

自媒体人应自觉规范自身言行,拒绝流量至上。就拿卤鸭事件当事人来说,经过平台事后核查,其账号内有多条店内剧情演绎视频,想要通过夸张的剧情获得流量、提升账号关注度的意图明显。诚然,有了流量就在互联网中拥有了话语权,但歪门邪道获得来的流量必然不会长久,最终的结果只能是被其反噬、得不偿失。“每个人都有15分钟的成名时间”在今天已然成为现实,但正因为有如此机会,才应该更加珍惜、更加谨慎地发声,用好自己手中的话筒,把这15分钟用到极致。

媒体要增强自身职业素养,提高信息鉴别力。事件发生后,各路媒体第一时间争相转发该视频,从本质上来说也是一种对流量的追逐行为。但相对于自媒体来说,媒体的专业性就应该体现在审慎地对待每一个声音。在视频发出后,有许多网民都发现了视频拙劣的摆拍痕迹,这就更加暴露出了媒体信息鉴别力严重不足,沦为了虚假信息的助推器。若媒体能在流量面前保持定力,更早地运用自身专业去质疑、去求证,这场闹剧本该不会上演。

平台应严格规范审核流程,加强事前介入。平台作为自媒体声音的把关者,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不仅没有强化自身责任意识,反而自甘成为流量逐客的助推器。审核机制不应该只是一个摆设,网友对平台的天然信任更是平台应加强把关的动力。下一步,平台应加强内容审核,对一些恶意“蹭流量”、恶意炒作的博主坚决说“不”,并采取警告、禁言、封号等相关惩罚措施,让恶意追逐流量行为无处可藏。

摆拍出的“真善美”如同一场精心设计的幻影,虽能短暂博人眼球,却终将消解社会的信任根基。在这场闹剧中,自媒体、媒体与平台皆难辞其咎,而最终“砸脚”的,不仅是失信于公众的当事人,更是整个社会对善意与真实的期待。唯有如此,我们才能让“好人有好报”不再沦为一场需要表演的证明,而是成为无需修饰的生活常态。当真善美蔚然成风,谁还会在乎一只卤鸭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