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闲时家门口务工,农忙时收割小米,一年能挣2万元!”3月31日,镇远县报京侗寨“三月三”活动最后一天,60岁的村民钱老芝身着侗族盛装,在新开的“侗房”民宿忙个不停。
钱老芝曾是村里的建档立卡户,如今依靠村里农文旅产业发展,一家人日子越过越红火。钱老芝家的蜕变,背后是报京村3172名侗族儿女齐心协力,共同绘制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这个曾经贫困率高达61.11%的“中国北侗第一寨”,如今头顶“贵州省乡村振兴示范村”的光环。2018年脱贫出列,2019年贫困人口清零,2024年村集体经济经营收入突破百万……数字背后,是一条产业筑基、农文旅融合的突围之路。
报京素来有种植小米的传统,但因技术、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等原因,并未形成规模。县乡两级经过调研,决定在该村推广小米种植。
刚开始,仅有几户村民响应。转折发生在小米酒加工坊建成那天,侗家古法酿酒被标准化生产,40亩试验田里金灿灿的小米变成“流淌的黄金”,观望的村民才纷纷卷起裤脚下地,并带动全乡小米规模化种植。
注册“侗韵报京”商标后,订单更是追到寨门口。钱老芝和150多户农户被纳入产业链,户均年增收超万元。
随着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市场不断拓展,辣椒、稻田鱼、油菜轮作模式迅速铺开,65亩辣椒映红山梁,200亩鱼塘泛起银波,户均增收如春笋节节高。
村寨苏醒不止于农业。在“哒哒”的织机声中,州级非物质文化代表性传承人邰木香的巧手翻飞,五彩丝线逐渐化作精美的牡丹。过去,侗绣只是姑娘们压箱底的嫁妆;如今,刺绣工坊将它变成“行走的广告”。
邰木香将“蝶恋花”“龙凤呈祥”等传统纹样融入现代服饰,订单接到手软。“一条刺绣围巾卖1000多元,手机上各种询单不断。”邰木香的手机“滴滴”作响,侗绣乘着“云翅膀”飞出大山。
文化传承不仅在指尖。贵州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教师、驻村干部杨昌杰的芦笙制作工坊里,几个年轻学徒正在调试“新鲜出炉”的芦笙、鼓瓢琴,一时间弦歌鼎沸。
自去年8月开业,3万多元的订单收入让大家恍然:“老传统也能变成金饭碗!” 与此同时,村民自家山头里、田垄间成长的苦竹也有了好去处:“全都卖给芦笙制作工坊,每斤1块,每捆就有几十块!”好消息在村民间飞快传递。
村庄的蜕变肉眼可见,县里整合投入的千万元资金,让古寨既留“旧魂”又添“新颜”:吊脚楼修旧如旧,光伏路灯照亮夜路,山脚的生态民宿成为网红打卡点。村民周义承包村集体用老屋改造的农家乐,酸汤鱼和糯米饭的香气引来八方游客。“旺季一天接待几十桌,赚得比打工多!”他擦着汗笑道。
2024年,报京村村集体经济经营收入突破百万,但报京人的目光早已越过山峦——农特产品直播间下半年启用,非遗研学基地打下第一根桩,小米酒商标即将贴上“地理标志”……从深度贫困到“魅力侗寨”,报京村用实践证明,当产业的绿色动能与文化的金色底蕴交织,再陡峭的山路,也能踏成振兴的坦途。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钟明秀
编辑 张云开
二审 梁圣
三审 刘皓
内蒙古一地突降大雪,多匹马被冻死!其中“半血马”一匹价值5万元,村干部:已上报,补偿需等进一步评估
营造良好生态、助力精品创作,15项措施推动广东动漫影视产业高质量发展
彬州市水口镇:“三抓三促”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寿光】文家汽车产业片区再“升级”
三晋大地风物新——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系列报道 橘生晋南亦是橘
奇葩!离婚后女子多次转账250元支付抚养给前夫,还带诅咒
法院调解化纠纷 当场给付解争执
小米米家洗衣机Pro蓝氧智投洗烘12kg预售,国补价2399元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