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
一纸红韵载千年,方寸之间见山河。8月25日,“剪映山海 锦绣风华——锦州·医巫闾山满族剪纸艺术展”在辽宁省图书馆开展。展览通过187件跨越不同时期、出自多元题材的剪纸精品,系统呈现了非遗满族剪纸艺术传承发展的历史脉络。
步入“根深篇”,《通天树》《嬷嬷人》《媳妇人》《始祖神》等作品瞬间将观众拉入一个充满自然崇拜与氏族记忆的古老世界。医巫闾山人的祖先曾以游牧、狩猎为生,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岁月里,他们常向动物神、植物神祈祷。那些用树皮、兽皮剪刻或木头雕刻的神偶,在医巫闾山人步入农耕定居生活后,逐渐化作剪纸形态留存下来。于是,象征自然崇拜的“通天树”、反映始祖女神崇拜的“嬷嬷人”“媳妇人”,以及代表动物神崇拜的牛神、马神、狐神等题材应运而生,成为镌刻在红纸上的古老记忆。
展区内,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满族剪纸传承人们共同创作的“嬷嬷人”画轴。画轴之上,108位嬷嬷人造型各异、宛若起舞——有象征吉祥的“喜神”,有描绘契丹族源传说“青牛白马”的图腾……
“这剪纸居然能‘站’起来,比平面的看着有意思多了!”一位观众举着手机,一边调整拍摄角度,一边难掩兴奋地向身旁的同伴分享道。立体剪纸装置突破平面局限,生命树、立体嬷嬷人等作品周围挤满了驻足的观众,热闹的打卡场景成了“枝繁篇”展区的一道亮色。
展区内,老中青几代传承人的作品在此汇聚,山林的苍劲、草原的雄浑、海洋的辽阔与农耕的温润,皆凝于红纸之上。其中,《二十四节气》系列剪纸作品格外吸睛。传承人以剪刀为笔、红纸为卷,为每一个节气剪刻出最具代表性的场景:立春《打春牛》、雨水《填仓》、惊蛰《敲房梁》……将二十四节气这项非遗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农事活动、民俗节庆变得可视、可感、可触摸。
“叶茂篇”则洋溢着青春活力,展示了非遗传承的当代篇章。在复原的东北火炕场景中,孩子们捏着红纸和剪刀现场体验剪纸创作;渤海大学、胡家小学等传承基地师生的创新作品,与留学生们创作的跨文化剪纸共同陈列。多样的视角与风格,彰显着剪纸艺术融入现代生活的无限可能。
(本报记者 刘勇 本报通讯员 朱继宁)
剪刻岁月 纸载风华
中央媒体看辽宁丨光明日报:大连金普新区:山海间的乡村新韵
灵台中台学区坷台小学:多彩社团点亮乡村学子成长路
涟源农商银行:非遗剪纸进校园 指尖传承焕新彩
第二十一届文博会闭幕 “科技+文化”成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新趋势
万柏林区首届“校园的一角”剪纸大赛举行
“兔子蹬鹰”原来不是用腿!在承德寻访最后的鹰手
技术赋能塑造消费新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