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16家理财公司成绩单:13家管理规模超万亿,这家净利润大涨159%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3 11:59:00    

中新经纬4月3日电 (魏薇 实习生 陈卓)随着A+H股上市银行2024年年报相继披露,已有16家理财子公司(不包括今年1月获批开业的浙银理财和未披露相关数据的徽银理财)业绩“放榜”。

中新经纬梳理发现,其余16家理财子公司产品管理规模合计达22.35万亿元,同比增长14.24%;实现净利润239.03亿元,同比增长9.16%。其中,12家实现管理规模和净利润“双升”,占比超七成。

“万亿”梯队达13家

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近期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4年)》显示,截至2024年末,中国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达29.95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1.75%。从16家理财子公司披露的业绩看,产品管理规模占市场存续规模的74.62%,并且有12家理财公司增速超过整体增速。

在16家理财子公司中,截至2024年末,有13家规模超过1万亿元。其中,招银理财、兴银理财、信银理财分别以2.47万亿元、2.18万亿元和1.99万亿元位居前三位,但招银理财、兴银理财的管理规模出现下滑,分别同比下降3.14%、3.65%。

六大国有行理财子公司的产品管理规模均大幅上涨。增速方面,中邮理财、交银理财、农银理财、工银理财、中银理财和建信理财分别为31.68%、31.39%、24.08%、22.01%、15.26%、6.73%。

规模方面,中新经纬注意到,以截至发稿时间统计,农银理财管理规模反超工银理财和中银理财,由2023年末的第六位,上升至2024年末的第四位。交银理财管理规模超过建信理财、光大理财,跃升至第七位。

股份行理财子公司的产品规模增速出现分化,如上述招银理财、兴银理财管理规模出现下降,而其他理财子公司仍保持双位数增长,浦银、光大、平安、民生、渤银、信银理财管理规模增速分别为29.57%、21.88%、19.85%、16.95%、15.66%、15.13%。

城、农商行中,青银理财管理规模为1993.26亿元,同比下降4.23%;渝农商理财管理规模为1378.13亿元,同比增长14.36%。

3家净利润超20亿

资产总额方面,除浦银理财未披露相关数据外,截至2024年末,其余15家理财子公司的资产总额合计达2082.22亿元,同比增长8.46%。有13家理财子公司资产总额同比提升,信银理财、建信理财资产总额同比下降。

净利润方面,16家理财子公司合计净利润达239.03亿元,其中招银理财、兴银理财、信银理财位居前三位,2024年净利润均超20亿元,分别为27.39亿元、26.94亿元、24.92亿元。

中银理财、农银理财、平安理财、光大理财、建信理财5家理财公司的净利润均超过15亿元,分别为19.63亿元、19.56亿元、19.22亿元、18.76亿元和15.26亿元。以截至发稿时间统计,中银、农银反超平安、光大,位居净利润第四、五位。

净利润增速方面,16家理财子公司中,有13家理财公司实现正增长。其中,浦银理财2024年实现净利润11.61亿元,同比增长158.57%。浦发银行在年报中表示,报告期内,公司全资控股的浦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持续推动财富管理与资产管理业务高质量发展。

此外,渝农商理财、农银理财、中邮理财、中银理财的净利润增速均超20%,分别为44.12%、22.48%、22.47%、20.58%。招银理财、民生理财、青银理财净利润较上年末下降。

综合来看,共有12家银行理财子公司实现管理规模和净利润双升。对此,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薛洪言对中新经纬表示,其核心驱动力在于存款利率下行引发的“存款搬家”效应。2024年存款利率持续走低,叠加央行规范手工补息清除了灰色高息存款,促使大量资金从存款转向理财产品。恰逢债券牛市行情,银行理财产品凭借高于存款的收益率形成比价优势,规模扩张带来管理费收入增长。同时,理财资金集中配置债券等标准化资产降低了运营成本,形成规模效应下的利润放量。

除了上述因素外,普益标准研究员黄轼剡对中新经纬表示,理财公司扩大代销合作渠道、不断推动产品创新等也是管理规模和净利润上涨的影响因素。

“理财规模增长仍有支撑”

今年以来,受投资市场环境变化等因素影响,部分存续的理财产品调低了业绩比较基准,新发行的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也出现下降。

金融数据平台普益标准监测数据显示,3月24日至3月30日,从新发行数量上看,全市场理财产品新发行数量环比减少1.97%。从业绩比较基准来看,开放式产品平均业绩比较基准跌至近1个月最低点为2.08%,环比下跌0.03个百分点,封闭式产品平均业绩比较基准跌至近1个月最低点为2.63%,环比下跌0.1个百分点。

另据普益标准提供的数据,截至2024年末,全市场存续理财规模29.58万亿,而到了2025年3月31日,全市场存续理财规模已降至28.92万亿元,减少了6600亿元。

“理财产品收益率下降确实会对理财公司经营形成压力,但规模增长仍有惯性支撑。”薛洪言说。

薛洪言指出,在“择机降准降息”的政策基调下,2025年存款利率或仍有下行空间,居民资产重配置趋势延续,理财规模大概率维持正增长。但债市波动加剧将导致产品收益稳定性下降,可能引发部分资金回流存款或转向其他资管产品,从而影响其规模增速,净利润增速也大概率也会较2024年明显收敛。薛洪言建议,理财公司要通过加大布局权益资产配置、提升主动管理能力来夯实竞争优势。

在黄轼剡看来,虽然今年以来理财产品的业绩有所下降,但预计全年对理财公司的管理规模和净利润冲击有限。

黄轼剡认为,宽货币政策预期、存款利率下跌等,会使得理财产品业绩基准对应下降,但理财产品相较存款仍具备一定优势;且“利率下降”这一事件经过近几个月的信息传递及投资者教育,已在投资者心中形成预期,(投资者)逐步接受利率下行的市场,因此不会对理财产品的业绩基准下降表现出过度反应。

(更多报道线索,请联系本文作者魏薇:weiwei@chinanews.com.cn)(中新经纬APP)

(文中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责任编辑:罗琨 李中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