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早安丨每天认识一件文物: 东汉铜钵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1 13:18:00    

来源:【贵州广播电视台-动静新闻】

东汉铜钵

“钵”这种器型,我国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大量出现,最早是陶器,主要用途是盛食和盛水,但“钵”字却出现在相对较晚的经书中,属外来的梵语音“钵多罗”,原意是指佛家的比丘(即已经成年并接受了戒律的出家男子)“持钵受食”。从唐代开始,“钵”字大量出现在诗词中,描写的都是和尚或僧人。如盛唐时期孙逖的“持钵何年至,传灯是日归”,崔颢的“竹房见衣钵,松宇清身心”,岑参的“今旦飞锡去,何时持钵还”等等。南方地区考古发掘出土的汉代青铜钵,通常为平底或假圈足,浅腹,大小适中,但器口多微微外敞,和今天寺庙中使用明显敛口的钵器略有不同。文物定名时,常常容易与作为水器的铜洗、铜盆和作为食器的铜碗等器物混淆。普遍的判断依据,铜钵比铜洗和铜盆小,高度与铜盆类似,但明显比深腹铜洗矮,又略高于浅腹铜洗。相对铜盆明显的宽沿,铜钵基本无沿或是圆唇短折沿。与铜碗比较,铜钵要大些,主要区别在器底,铜碗通常有明显的圈足,圈足相对较高。铜钵则是平底或比较矮的假圈足。但因各地认知不同,故在博物馆展览时,称碗、洗、钵、盆的均有。

这件东汉铜钵,其独特之处在于内底正中心位置焊嵌一枚五铢钱。内底五铢钱的焊嵌工艺,显示出当时工匠已熟练掌握金属焊接技术。这种工艺不仅需要精准的操作,以确保五铢钱牢固地附着在铜钵内底,还要求在焊接过程中不损坏铜钵本身的结构和外观,体现了当时较高的金属加工技艺。五铢钱因面文“五铢”二字,又重如“五铢(约3.25克)”而得名。始造于西汉武帝时期,直到隋朝都还发现继续铸造使用,历时七百余年。尽管各时期板式不同,略有差异,但当之无愧是我国古代使用时间年限最长的钱币。把五铢纹铸造在青铜器或陶器上,虽然不算常见,但也零星有一些,青铜器稍微更少一点。如巴蜀地区出土的一些摇钱树、广西岑溪出土的铜鼓、江西瑞昌出土的铜洗、贵州松桃木树乡出土的虎钮錞于等青铜器,都曾铸造或镌刻有五铢纹,不过这些五铢纹并不单一,而是经常配合诸如鱼、波浪等其他纹饰,而青铜钵上的五铢纹相对简单和干净,位置也非常固定,就是一枚,位于器内底正中心。五铢纹无论使用在青铜器还是陶器上,都是象征财富。

兴仁交乐6号墓所处的贵州地区,在汉代是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区域。铜钵的存在及特点,有助于研究这一地区在当时与中原地区以及周边其他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情况,为探索古代区域文化发展脉络提供重要线索 。

你喜欢的早安文物,都在这里↓

摄影:邵小芮

编辑:谭笑 | 责编:孔薇 | 编审:李铁流转载请注明来源

本文来自【贵州广播电视台-动静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