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ITC解读者—老解
号称“以5G为代表的全球移动通信领域自主创新领军企业”的#中信科移动发布2024年财报,全年实现营业收入64.91亿,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79亿,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4.27亿。
自2022年9月上市以来,这已是中信科移动连续第三年出现亏损了,而且回溯到上市以前的报告期,中信科移动2019-2024年总计6年时间的亏损总额已经高达59亿人民币。
在财报中,中信科移动以“较上年同期减亏约0.79亿元”来力证公司运营质量在2024年得到“持续改善”,但却忘了其在2022年9月上市时的招股说明书里曾前瞻“公司将在2024年实现整体业绩扭亏为盈”。
在2022年发布的招股说明书中,中信科移动的管理层信心满满地预测:“未来几年,随着全球5G进入全面加速发展阶段,5G产业链快速成熟,5G创新应用蓬勃涌现,将迎来长期、持续的国内外5G网络建设需求,通信行业将进入新一轮大繁荣阶段,公司面临国内外5G网络建设及应用蓬勃发展的良好市场机遇”。
因此,作为移动通信领域“国家队“的中信科移动,在招股说明书中将公司扭亏为盈的时间设定为2024年,并且预计2021-2025年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将高达25.75%,到2024年的营业收入将超过117亿人民币。
然而回头来看,除了上市当年中信科移动的营收同比增长了22%,达到预测收入水平之外,2023年的营收同比仅增长13%,与预测收入水平少了13亿;到2024年竟然迎来了营收下滑17%,堪堪只有预测收入的半数水平了。
具体到业务板块来看。中信科移动在科创板上市前通过资产重组,整合了原电科院旗下的大唐移动和烽火科技旗下的虹信通信两部分资产,因此其业务板块主要包括4/5G移动通信系统设备、天馈设备、室分设备、行业专网设备及相关的一体化服务和运维服务等,其中4/5G移动通信系统设备及相应的服务业务收入占比超过50%,为公司的核心业务。
从中信科移动2024年的业务表现来看,除了行业专网设备业务营收同比大增外,天馈设备、室分设备、一体化服务和运维服务业务均下滑了20%左右,而作为公司核心业务的4/5G移动通信系统设备业务竟然同比下滑了40%,营收规模已不足14亿。
要知道,在当年的招股说明书中,中信科移动曾预测“随着国内5G网络的稳步建设,公司预计在2021-2025年的国内5G系统设备综合市场份额将由约3%上升到10%,再叠加公司在东南亚4G市场的规模突破带来的海外收入增长,公司系统设备业务收入年均复合增长率预计达到44%”,并且还给出了到2024年实现收入48.6亿、2025年58亿的“谨慎预测”;因此,中信科移动承诺将上市所募集的40亿资金的一半以上(22.8亿)用于“5G无线系统产品升级与技术演进研发项目”,以达成预测目标。
上市前期,借助在中国移动700M集采和电信联通2.1G集采连续中标的成果,中信科移动以5G为主的系统设备业务收入在2021年取得了同比增长114%的业绩,由此得以在2022年9月以6.05元的发行价成功登陆科创板;随后凭借系统设备业务2022年度业绩同比增长37%的业绩表现,中信科移动的股价在2023年4月一举达到9.66元的峰值,无限风光无不得益于5G。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上市不足三年时间,中信科移动以5G为主的系统设备业务却在2024年突然转向,遭遇了40%的下滑,13.9亿的实际营收不仅只有当初48.6亿预测营收的三成以下,而且还一举跌回了2021年的营收水平,导致其股价在2025年4月跌落到4.76元的历史低位,究其原因,败亦在5G。
在2024年财报中,中信科移动将公司收入规模同比下降的原因归结为“主要客户资本开支明显下滑,市场有效需求不足”。
作为国内专业的移动通信网络部署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中信科移动的客户主要集中于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铁塔等通信运营商,2024年来自这前四大客户的销售额占到年度收入的65%以上,其中仅来自中国移动一家的销售收入占比就高达40%,因此以中国移动为首的通信运营商的采购政策变化直接影响了中信科移动的营收表现。
三大运营商自2019年商用5G开始,一路高歌猛进以每年1800亿左右的投资在短短5年时间就完成了400万基站的建设,在一路助推包括华为、中兴通讯、中信科移动在内的通信设备商业绩节节攀升的同时,也为他们埋下了一旦5G网络建设放缓就有可能造成业绩断崖式下滑的伏笔。
特别是中信科移动,与华为和中兴通讯除了移动通信系统设备之外还有终端业务、企业市场业务以及海外业务相互补充的业务架构不同,其系统设备、天馈设备、室分设备和相关服务业务几乎完全依赖于国内运营商的资本开支,因此随着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的5G投资在2024年分别同比减少22%和14%,中信科移动的业务营收规模转而掉头向下在所难免。
而且展望2025年,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已公布将连续调降其资本开支,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的5G投资预计将继续下滑16%和19%,因此中信科移动的营收规模在2025年继续收缩已是大概率事件,其最新的季报显示2025年一季收入同比减少了15.9%。由此,不仅中信科移动当年在招股说明书中对于2025年营收规模达到141亿的预测将成过眼云烟,而且其在2023年所取得的78亿营收峰值或将成为中信科移动难以突破的天花板。
更为残酷的是,收入规模的持续下降,对于仍然深陷亏损泥潭的中信科移动的而言,或许意味着扭亏为盈的遥遥无期。
众所周知,移动通信行业具有研发投入高、研发周期长的特征,每一代移动通信技术都需要大额的研发投入以实现通信标准、核心技术和创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及后续商业化过程。当年,为了在5G市场占据一席之地,中信科移动自大唐移动时代就持续投入于5G标准演进和5G产品研发,历年研发费用支出均在13亿左右,占公司期间费用的8成以上,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也一直保持在20%左右。
而高额的研发投入,于中信科移动而言无疑是填不饱的吞金兽,从其历年的研发费用与毛利对比来看,虽然其毛利水平已经从2019年的7亿翻倍到了2024年的15亿,但也就是与研发投入堪堪持平而已,再扣除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其他支出,中信科移动迟迟未能盈利实属必然。
因此,对于中信科移动而言,要摆脱亏损实现盈利,就只能在提高毛利和降低研发费用上下功夫。在营收规模受制于运营商5G投资收缩而掉头向下的前提下,要继续提高毛利,唯有进一步改善毛利率水平。
与行业竞争对手相比,中信科移动的毛利率水平严重偏低。以华为和中兴通讯为例,华为2024年的销售毛利率为44.4%,中兴通讯的销售毛利率为37.9%,特别是其运营商网络业务的毛利率高达50.9%,而业务集中于国内运营商市场的中信科移动的毛利率则仅有22%。
造成两者盈利能力差距如此悬殊的原因,中信科移动曾在其招股说明书中将其归结为“国内5G市场份额的高度集中化”:由于华为和中兴通讯占据了国内 5G 系统设备市场90%以上的市场份额,受益于规模优势,能够有效降低采购及生产成本,由此形成了巨大的成本优势。
而中信科移动为确保5G集采份额,只能采取“激进的战略性定价的销售策略”,以远低于华为和中兴通讯的价格才赢得了不足4%的市场份额,最终导致其在成本上没有规模优势,在价格上又处于劣势。因此即使已走到5G大规模建设的尾声阶段,中信科移动的毛利率水平也不过堪堪回升到22%而已。
考虑到运营商压缩5G投资将导致市场规模进一步收缩,中信科移动从成本和价格两端继续改善毛利率的空间也会被严重挤压。因此,降低研发投入或将成为中信科移动实现扭亏为盈的最主要抓手,而这已经体现在其2024年的研发投入变化上。
中信科移动2024年的研发费用为11.6亿,同比2023年的13.8亿下降了15.9%,已处于财报记录的最低水平,但由于收入规模的下降幅度更大,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仍高达18%。但是为了节省这2.2亿研发费用,中信科移动已将研发人员数量从2023年的2,431人裁减到2024年的2,044人,裁减比例亦高达16%。然而,对于以技术演进和产品创新来推动迭代的移动通信行业而言,通过裁减研发来追求短期盈利无异于饮鸩止渴,注定难以为继。
随着国内5G建设高峰过去,移动通信行业开始将关注的目光投向#6G。按照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平的最新判断,6G将成为下一轮经济周期主导创新技术的重要引擎;而就6G发展节奏来看,为准备6G在2030年的大规模应用,目前(2025-2030年)正处于进行6G标准制定、产业推进及应用培育的关键阶段。
因此,以#华为、#中兴通讯为首的国内厂商,和以#爱立信、#诺基亚为代表的国外巨头,已经为在6G标准和技术研究以及产品开发上形成优势而展开了研发投入的竞争,好不容易在5G时代占有了一席之地的中信科移动终究不能在此关键阶段掉队。
但是,面对坐拥8600亿营收规模投入1800亿研发的华为和坐拥1200亿营收规模投入240亿研发的中兴通讯,仅有65亿营收体量的中信科移动能否以12亿的研发投入在6G竞争中搏出一个扭亏为盈的未来呢?
中信科移动的4.89万股东们,或许需要一个答案。
中信科移动:成也5G,败也5G,扭亏为盈等6G?
35款App被通报!含多个剪辑软件,你用过没?
“给世界多一种选择”,鸿蒙电脑来了!
国家邮政局:前4月快递业务量同比增长20.9%
香港投资推广署:今年前四月协助223家企业来港设立或扩展业务,按年增13%
安全防线"大体检"进行时 宁阳县妇幼保健院以医疗级精度筑牢消防生命线
光伏行业“震荡”传导 融资租赁如何破局?
华为紧急辟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