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把雕版古籍的美展现出来,就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爱上她!
戴汇文
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雕版刷印及线装书装帧技艺第五代传承人
一块看起来稍显陈旧的木板,是清中期流传下来的佛经雕版,距今已有260年历史。
手持这块古老雕版的,不是老师傅,而是一张年轻面孔——90后戴汇文,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雕版刷印及线装书装帧技艺第五代传承人。
雕版,多为明清珍贵遗存。一部古籍的印制,往往需要几百甚至上千块雕版。然而,由于岁月侵蚀和社会变迁,这些雕版面临破损和遗失的危机。
作为北京华艺斋古籍印务有限责任公司文创项目负责人,戴汇文的工作就是让古老的典籍“重见天日”——用刷印的方式将雕版上的文字复制到宣纸上,再线装成册,重印古籍。
“你一个90后,怎么干起了这个?”戴汇文经常被问起这个问题。
2013年,学习工商管理的戴汇文大学毕业,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她做出了重要抉择——拜任宝全先生为师,学习雕版刷印及线装书装帧技艺。其实,戴汇文从小就喜欢笔墨纸砚,墨水的香味以及宣纸的触感让她着迷。
学手艺,从撵纸捻、折叶开始。“这纸是真不听话啊。宣纸比一般的纸软,手轻了弄不起来,重了纸会出现棱,后期没法用。”戴汇文直起急。练了好长时间,废了好多张纸,还是不成。练到后来,戴汇文不急了,渐渐沉下心,去细细体会手感,终于摸到门道。“这手艺,功夫不只在手上,更在心里。”
雕版刷印与线装技艺,凝聚着中国造纸术、制墨术、雕刻术、摹拓术等几种传统工艺,雕刻、刷印、折叶、配叶、齐栏、撵纸捻、打孔、穿纸捻、包角、上面、穿线、贴签、做函套,如此多的步骤,戴汇文一步一步去品,终于成了行家里手。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访问澳门大学时,向学校赠送了两套图书,《永乐大典》重印本和《北京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戴汇文参与了这两套书籍的制作。
《永乐大典》尺寸巨大,一套就有164册,这也加剧了“闯页”和“上书衣”的难度。戴汇文纯手工制作,有一点不完美,就推倒重来,终于圆满完成了任务。
雕版刷印与古籍装订是个小众行业,上手难、坚持难,从业的多是老师傅。但90后的戴汇文却在这一行里自得其乐。“我喜欢在车间里和这些纸张、雕版相伴。”
90后想法多,也让这项古老技艺焕发了新生机。
2020年,戴汇文受邀为永定河论坛设计制作文创产品。看完一篇又一篇文献材料后,戴汇文站在永定河旁,灵感迸发。她决定采用鲜见于民间的龙鳞装。“这种装订方式古老却有趣。”经过半年的努力,一幅形似旋风、鳞次相积、总长约5米的精美卷轴诞生,展开宛如蜿蜒的永定河,且叶叶藏趣——她对传统龙鳞装进行改良,在叶口设计永定河图,在筒子页记载永定河历史和古诗词。论坛上,龙鳞装《永定河全图》惊艳亮相,广受好评。
现在,戴汇文还利用空闲时间,研制手工“云朵纸”,这种纸张纸质柔顺,色彩浓淡不一,更具艺术性。她还跟随专家学习书画修复,以修复书画的精细标准制作古籍。
“我相信,只要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把雕版古籍的美展现出来,就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爱上她!”戴汇文说,她想带动更多年轻人去了解传统文化,去体会其中的无限魅力。
来源:北京日报
记者:任珊
90后非遗传承人戴汇文:让古老雕版刷印技艺焕新
传承畲医药 良方济世人
从江畔渔火到顶级美食 抚远鲟鳇鱼锅的跃迁之路
福州:百年流苏花开引游人
湖北恩施土家“花铺盖”在时尚表达中焕发新生
我的深圳故事|“叛逆”理工女把宫廷非遗带到国际舞台
我市省级非遗传承人张鹏:“明式南官帽椅”作品亮相国家级展览
哪里有古代长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