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蓝莓财经
在当下的消费市场,功能饮料正成为年轻人和蓝领群体的“续命”刚需。熬夜追剧的Z世代、加班赶deadline的白领,连夜奔波的货车司机,穿梭街头的外卖小哥,他们或许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每当疲劳时都手握一罐东鹏特饮。
近日,这家以“累了困了喝东鹏特饮”口号席卷市场的功能饮料巨头,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掀起资本市场新一轮热议。东鹏饮料,究竟在下一盘怎样的棋?
从潮汕小厂到A股“饮料王”东鹏饮料的故事始于1994年的广东潮汕。彼时,林木勤接手一家濒临破产的国企饮料厂,凭借敏锐的市场嗅觉和果断的改革,将其打造成功能饮料赛道的领跑者。
2003年国企改制,林木勤带领团队完成管理层收购,奠定了东鹏的民营化根基。2021年,东鹏饮料登陆A股,市值一度突破1400亿元,成为“功能饮料第一股”。
2024年财报显示,公司实现营收158.39亿元,同比增长40.63%;净利润33.27亿元,同比激增63.09%。
从财报来看,东鹏特饮现金流充裕,盈利能力强劲。如今选择赴港IPO,市场猜测纷纭:是寻求更高的估值空间,还是为国际化铺路?
一个单品撑起84%营收
2009年东鹏饮料推出东鹏特饮时,它以低价大容量策略切入,500ml定价3.5元,仅为红牛同规格产品价格的50%。这一“下沉式打法”精准锁定加油站、便利店及货车司机、外卖小哥等蓝领群体,迅速抢占红牛忽视的渠道。
根据尼尔森IQ数据,2024年东鹏特饮以34.9%的销售额份额稳居中国能量饮料市场第二,500ml瓶装产品连续四年销量第一。
招股书显示,2022至2024年,公司营收从85亿元增至158.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36.5%;净利润从14.41亿元攀升至33.26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52%。其中,东鹏特饮贡献了84%的营收,毛利率达48.25%,成为名副其实的“现金牛”。
然而,如此倚重单一产品,宛如将所有筹码押在一张牌桌上。2024年,东鹏特饮营收133.04亿元,占总营收比重虽从2022年的96.6%降至84%,但仍居高不下。过度依赖单一SKU的模式,不仅放大市场风险,也让东鹏在多元化道路上步履维艰。
为摆脱“单品魔咒”,东鹏近年来推出“补水啦”电解质水、VIVI鸡尾酒、乌龙上茶等新品,试图拓宽产品矩阵。其中,“补水啦”表现最为抢眼,2024年营收飙升280%至14.95亿元。然而,其毛利率仅29.72%,远低于能量饮料,且在元气森林“外星人”等竞品的挤压下,市场空间受限。
根据中国饮料工业协会2024年报告,电解质水市场规模虽增至120亿元,但增速已放缓,消费者对健康属性的需求倒逼品牌加速创新。东鹏其他新品如无糖茶和咖啡饮料,市场反响平平,缺乏差异化竞争力。
更令人担忧的是研发投入的不足,2024年,东鹏研发费用仅0.63亿元,占营收比重低至0.4%,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食品饮料行业研发占比通常为2%-3%)。
相比之下,可口可乐2023年研发投入超10亿美元,农夫山泉2024年研发费用也达3.2亿元。低研发投入直接掣肘东鹏在新品类上的突破,多元化战略更像“试水”而非“all in”。
东鹏的性价比优势曾是其杀手锏,但这一壁垒正被行业巨头蚕食。2024年,红牛通过商标纠纷后的市场重整,加大促销力度;脉动、元气森林等品牌则在运动饮料和健康饮品领域加速布局。
根据Euromonitor数据,2024年中国功能饮料市场规模突破600亿元,但增速已从2020年的15%降至8%,行业进入存量博弈阶段。东鹏若不能通过创新巩固市场份额,性价比优势恐难长久。
东鹏饮料的“单品帝国”成就了其千亿市值神话,但单一产品依赖的隐忧不容忽视。多元化尝试虽有进展,却远未形成第二增长曲线。
频繁减持、高额分红,东鹏在“掏空”自己?
东鹏饮料自2021年A股上市以来,股东减持成为资本市场绕不开的话题。以重要股东天津君正创业投资合伙企业(下称天津君正)为例,其2017年以3.5亿元入股东鹏,持股比例达10%。
2022年至2024年,天津君正通过五轮减持套现超42亿元,投资回报率高达1100%。截至2025年一季度,其持股比例已从10%骤降至1.37%,从第二大股东沦为第七大股东。
高管团队同样不甘示弱。招股书披露,东鹏12位持股高管中,8位在2023年减持股份,其中6位在2024年下半年离职,包括工龄超20年的“元老”蔡运生、李达文等人,减持股份合计超123万股。
这种“内幕人士”密集套现的举动,难免让投资者心生疑虑。在笔者看来,频繁减持不仅削弱投资者信任,更可能为东鹏在港股IPO的估值蒙上阴影。香港市场对公司治理要求严苛,类似行为或将成为机构投资者质询的焦点。
除了股东频繁减持,东鹏的慷慨分红同样引人注目。招股书显示,2019年至2020年,公司累计分红6.8亿元,其中实控人林木勤家族持股近70%,独揽约5亿元。上市后,分红力度不减,2021年至2024年累计派息53亿元,2024年单年分红23亿元,林木勤个人获利超11亿元。
与此同时,东鹏对理财产品热情高涨。2023年至2024年,公司委托理财金额分别达63.2亿元和139.07亿元,2025年计划投入不超过110亿元,涵盖结构性存款、大额存单、国债逆回购等低风险产品,2024年投资收益仅0.95亿元,收益率不足1%。如此巨额资金用于分红和理财,令人质疑东鹏的资本配置逻辑。
根据2024年年报,公司账面货币资金56.53亿元,金融资产合计145.99亿元,但短期借款却激增119%至65.51亿元,货币资金已无法覆盖短期债务。相比之下,2024年研发投入仅0.63亿元,占营收比重仅0.4%。一边是大手笔分红和低收益理财,一边是研发投入不足,东鹏的资金使用效率令人担忧。
据香港交易所2024年ESG报告,港股市场愈发重视公司治理透明度和长期价值创造,东鹏的减持与分红模式或被视为“掏空”公司价值的信号。此外,短期借款高企与理财热并存,暴露了资金管理的不平衡。
东鹏饮料的资本故事,是一场高管套现、分红狂欢与理财热潮交织的博弈。港股IPO不仅是融资的敲门砖,更是公司治理的试金石。东鹏若想摆脱“短视”标签,必须在透明度与战略投入上做出改变,否则,这场资本游戏的代价可能远超预期。
东鹏饮料的海外梦
东鹏饮料IPO招股书明确表示,募资的25%将用于海外市场开拓。然而,在国内存量竞争白热化的当下,东鹏的国际化之路能否复制其“低价突围”的成功?高糖配方与品牌本土化的双重挑战,又将如何破解?
招股书披露,公司已在东南亚设立子公司,并在海南和昆明筹建生产基地,瞄准出口枢纽角色,计划以低价策略撬动新兴市场。
根据中国海关总署数据,2024年中国功能饮料出口额达12.3亿元,同比增长18%,东南亚为主要目的地。然而,东鹏2024年海外营收仅约0.5亿元,占总营收比重不足0.3%,国际化仍处于起步阶段。
东鹏试图复制国内的“渠道闪电战”,通过加油站、便利店等下沉渠道切入东南亚市场。但这一策略面临强敌围堵。
红牛作为东南亚市场的绝对霸主,2024年在泰国、越南等地市场份额超60%,其品牌认知度和渠道网络根深蒂固。魔爪、力保健等国际品牌也在加速布局,凭借差异化定位抢占年轻消费者心智。东鹏若仅靠低价,恐难撼动现有格局。
在笔者看来,东鹏的海外扩张不仅是资本问题,更是战略适配的考验。东南亚消费者对功能饮料的需求日益多元化,健康化趋势尤为明显,而东鹏的核心产品却在“健康”维度上频频受挫。
东鹏特饮的高糖属性是国际化的一大痛点。2024年《消费者报道》检测显示,每100mL东鹏特饮含糖13.3g,一瓶500mL装相当于14.6块方糖,远超香港卫生署“高糖”标准(7.5g/100mL),在12款主流功能饮料中糖含量最高。
相比之下,红牛(11g/100mL)和魔爪(10g/100mL)在糖分控制上更具优势。东南亚消费者对甜度敏感度较低,且健康意识逐渐增强,东鹏若不调整配方,恐难迎合当地口味。
为应对这一挑战,东鹏已尝试推出低糖版本产品。招股书显示,2024年公司投资0.2亿元用于新品研发,包括低糖功能饮料和无糖茶饮料。
然而,研发投入的不足限制了其产品迭代速度。反观红牛,2023年全球研发投入超5亿美元,持续优化低糖和零糖产品线。东鹏若想在海外站稳脚跟,还需要加大本土化研发力度。
东鹏计划将募资用于建设海外供应链和品牌推广,这无疑为其国际化注入强心剂。例如,公司2024年在越南和马来西亚新增了2000个销售网点,覆盖当地主流便利店渠道。
然而,海外扩张的风险不容小觑。东南亚市场的物流成本高企,平均占饮料行业运营成本的15%,远高于国内的8%。此外,汇率波动和地缘政治不确定性也可能侵蚀利润。
东鹏饮料的港股IPO承载了其全球化野心,但海外市场的成败远非资本能一蹴而就。高糖配方的掣肘、研发投入的不足以及强敌环伺的竞争环境,都让东鹏的国际化之路充满变数。在红牛、魔爪的夹击下,东鹏能否以“中国速度”征服全球消费者?答案,或许只有时间能揭晓。
上海家化拟投资30亿元理财,去年亏损8.3亿元
高层“换血”、盈利成谜、兑付承压!国资能否拯救信泰人寿?
从蓝领续命水到冲刺港股,东鹏饮料在下一盘什么棋?
时间银行:汾酒的"陈酿经济学"
财面儿丨凯撒旅业:2024年归母净亏损为1.03亿元
2025年超长期特别国债,今起发行!
好想你:去年营收16.7亿元,出口业务全年新增11个国家和地区市场
一季度QDII基金资产配置风向“东移”,投资中国香港地区市值提升至逾20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