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古城——————乌拉街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乌拉古城,远在五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满族人的祖先肃慎人就生活在这里。
乌拉”是满族语,翻译成汉语的意思为“沿江”。乌拉街原称布拉特乌拉,是明朝属地。明朝建立后,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采取“以夷制夷”,分而治之的羁縻政策,因而在乌拉街所在地设立乌拉卫。
乌拉街镇历史悠久,古迹传闻众多,曾是明朝海西女真乌拉部及清朝三大贡品基地之一的打牲乌拉总管衙门(负责进贡土特产品的经济特区)所在地。
清代十二任皇帝,有五任在这里留下过战迹、足迹、墨迹。被清王朝封为“本朝发祥之地”,有“先有乌拉,后有吉林”之说。
吉林省是满族的发源地,吉林市在省里地位仅次于长春,而在这两者都没有出现前,就已经有了乌拉街。
明代中叶,海西女真势力逐渐崛起,其中乌拉部相继吞并了附近的女真诸部,建立了乌拉王国,以乌拉街为都城。后乌拉国屡与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争斗。1613年,努尔哈赤灭乌拉国,并在这里养精蓄锐,向中原进发,继而得天下。因此,清顺治皇帝定都北京后不久,就封禁乌拉街方圆五百里,把它尊为“本朝发祥之圣地”。清顺治十四年,乌拉古城设立了打牲衙门,负责向皇家供奉东北特产,和苏州、南京和杭州一起,成为清朝贡品基地之一,赢得“乌拉城远迎长白,近绕松江,乃三省通衢”的赞誉。
据当地史籍记载,乌拉街古称“洪泥罗”城,远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满族的祖先肃慎人就在此生息。1613年,努尔哈赤率重兵破城,灭乌拉国,凭此地而兵强马壮,为此后挥师南下,入主中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乌拉街因此被清王朝尊为“龙兴之地”,方圆500里不得擅入。据地方志记载,清代12任皇帝,有5任莅临过这里。
乌拉街满族镇距市中心30公里,仍然保留著传统的满族风俗和多处名胜古迹。
打牲乌拉总管衙门府、候府、魁府、白花点将台、古城墙及千年古树等现保存完好。乌拉街满族镇北约250米处,是明代女真扈伦四部(叶赫、哈达、辉发和乌拉)之一的所在地。乌拉部至明万历年间逐渐强大,称霸于吉林地区,屡与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争斗。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乌拉部与努尔哈赤决战大败,乌拉部便告灭亡。
乌拉部故城分筑三道城垣:内城、中城和外城,总面积约90万平方米。城垣绝大部分为夯土构筑,夯层厚约6-10厘米,并有排列有序的夯窝,中城北墙东段为土坯垒砌,各道城垣外均有护城河。三道城垣之中以内城保存最好。
内城,大致呈梯形。东墙长201米,西墙250米,南墙171.5米,北墙163.5米。城垣周长为786米。墙高3-4米,顶宽1-3.5米,基宽10-12.4米。正南有一门,宽3米。城的四角有高出城墙而又凸出城壁的台基,推断为角楼建筑址。内城中央偏北,有一座夯土构筑的略呈椭圆形的大型建筑台基,俗称“白花公主点将台”,东西长50米,南北宽25米,台基面略呈龟背形,中间高四周低。台基构筑方法与城墙相同,亦为夯筑。内城外侧护城河遗迹尚依稀可见。
中城,大致呈不规则四边形,东墙长879.4米,西墙1409米,南墙584.7米,北墙648.2米,城垣周长3521.3米。东墙和北墙保存较好,南墙与西墙绝大部分遭破坏,西墙因濒临松花江,破坏较为严重。城墙现高5米许,顶宽1-2.6米,基宽15-23米。墙的外壁陡峭,内辟斜缓。中城有城门3处,即东门、南门、北门。现门宽为5、6、10米不等。同内城一样,城墙四角也有角楼建筑台基,高出城墙0.7-1.8米。东、南、北墙外均有护城河遗迹,现宽20米左右。
这里的乌拉古城遗址便是当年乌拉部的所在地,现存还有古城墙和百花点将台
古城四面环山,一面临水;百花点将台是城中一处用土垒起的高台。乌拉镇现还有打牲乌拉总管衙门、侯府、魁府等处遗址。在雾凇出现的期间,这附近的乌拉街珍珠岛雾微观赏区是一个摄影爱好者聚集的地方。
在乌拉街满族镇,许多建筑带有满清特色,生活习俗也带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其中以萨满教仪式和婚礼最具代表性。
隆重的萨满教仪式以祭祖为大宗,惯于龙虎年或蛇年春秋二季操理,分家祭和族祭。
家祭时要选择本家取妻生子、就职荣升、修宅迁居、寿老病故或儿女久病初愈等红白喜事的时候。全族团结、喜庆丰收可操办族祭。无论是那种祭祀都得请全族老幼参加。
在整个祭祀活动中,可分祭神树、杀猪祭神杆、领姓、摆件子、蒸糯米、打打糕等一整套习俗。
满族的婚礼也很别致。结婚前几天,女方要将妆奁及新娘所用衣物用车送到男方家,次日男青年要到女方家拜谢。新娘不分什么季节都要穿棉服,到婆家门前时新郎拿起特制的弓箭,向新娘的车轿射三箭,以示吉利。
满族风味饮食主要有哈依玛(水团子)、打打糕、菠萝叶饼、粘豆包、大小黄米;“火勺”有煎、炸、蒸、煮4种做法。
乌拉古城位于吉林市龙潭区乌拉街镇旧街大队,俗称大城子,又称乌拉街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