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常识 >

城南学院会升二本吗(城南学院的创建与发展。)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1-22 09:20:59    

各位朋友们,大家都知道,湖南长沙第一师范学校,是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母校,今天我们就向大家来介绍介绍一下,这所学校的创建与发展,供大家参考。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简称“湖南一师”,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是国家级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单位。学院前身为南宋时期张栻创办的城南书院,1903年立为湖南师范馆,后来曾更名为湖南公立第一师范学校、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解放后学校更名为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毛泽东为学校题名第一师范。2000年,学校升格为普通高等师范专科学校,2008年升格为普通高等师范本科院校,并更名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回想过去,当张栻主持的岳麓书院正走向学术辉煌的时刻,一座新的“城南书院”又在长沙城南的妙高峰下崛起,与岳麓书院隔江相望,一个是公办,一个是民办,犹如长沙书院文化史上的双子星座,辉映着湖湘文化灿烂绚丽的学术天空。

南宋高宗绍兴年间,张浚、张栻父子移居长沙城南妙高峰下,开凿亭沼,修建精舍,经过艰苦筹备,一个由张浚亲自书写其匾额与碑名的“城南书院”,于绍兴三十一年(1161)春天正式落成开学了。

城南书院的创办,作为国立岳麓书院教学与人材培养基地的补充,虽然办学时间比岳麓书院晚了将近两百年,但张栻依然坚持以岳麓书院的“成就人材,以传道而济斯民”为其办学宗旨。

面对妙高峰下的城南胜景,面对城南书院的莘莘学子,张栻满怀激情地写作了《题城南书院三十四咏》的诗篇,并将这一组三十四首诗奉寄给在福建的理学大师朱熹。朱熹诵读着张栻的新诗,想象着城南书院的美景,热情地为张栻作《跋张敬夫所书城南书院诗》一文,称自己“久闻敬夫城南景物之胜,常恨未得往游其间。今读此诗,便觉风篁水月,去人不远”。

带着这种无限向往之情,朱熹来到长沙,在湘淹留二十八天,会讲之余,张栻陪同朱熹游览城南书院,岳麓山下湘江西岸牌楼口的“朱张渡”,就是当年朱熹与张栻并肩来往于岳麓书院与城南书院的历史见证。而后张栻又陪朱熹同登南岳衡山,一路酬唱,成诗《南岳唱酬集》一卷,汇集两人彼此唱和诗歌一百四十九首;又陪同漫游长沙,畅游湘江,岳麓山的上留下了两位大师并肩而行的足迹,湘江渡口映照着两位先贤乘一叶小舟共渡湘江而去城南踏访胜景的身影。

张栻英年早逝之后,长沙人在城南书院旁修建“城南祠”,祠前又建“文星阁”,以纪念张栻献身于湖南教育与弘扬湖湘文化的卓越建树。南宋绍熙五年(1194),朱熹任湖南安抚使知潭州时,特地拨款扩建岳麓书院,聘任醴陵贡生黎贵臣为讲书执事,为书院置田产,并再次登坛讲学,千余学生云集。又亲自过问城南书院的教学与发展事宜,祭奠亡友张栻的英灵,撰写《祭张敬夫城南祠文》与《祭南轩墓文》,凭吊遗迹,睹物思人,字里行间洋溢着无限怀念之情。

限于岳麓书院有湘江的自然隔绝,城南书院的生源在明清时代,甚至比河西的岳麓书院还要充足。清道光年间,被朝廷革职返乡的著名学者王先谦担任岳麓书院与城南书院的山长,其他学者孙鼎臣、贺熙龄、何绍基等前来讲学、道光皇帝也御赐“丽泽风长”的匾额,使几经荒废的城南书院出现了再度辉煌。星城长沙,是中国书院文化的策源地。除了岳麓书院与城南书院之外,元代的长沙,又有梨的东岗书院与望城的乔江书院等,书院遍布于潇湘大地,书院文化成为湖湘文化的主要载体与传播媒介。潇湘学子浓郁的求学读书之风与深厚的文化素养,潇湘诗神无与伦比的艺术旨趣与诗情画意,都是从这里生清道光皇帝御笔题写的“丽泽风长”四个字,既是对城南书院的最高奖赏,也是对以岳麓书院为代表的湖湘学派与湖湘文化的一种高度赞扬与殷切期望。

历史是一种积淀,一种文化的积淀。

历史是人创造的,人是历史的主人,是文化的主体。

无论历史也好,文化也好,都在岳麓书院与城南书院留下了几多辉煌,几多传奇,几多沧桑。然而,无论时世变幻,斗转星移,岳麓书院与城南书院始终如一,所注重的乃是以人为本,是人才的培养,是莘莘学子所恪守的民族文化性格与经世致用的人文精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