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一天都有无数的故事在发生,而一些日子因为独特的习俗而被广大民众所牢记。那你知道农历十二月初八,这天是什么日子吗?又有哪些习俗和传说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了解一下吧!
农历十二月做为一年中的最后一个月份,有岁尾、腊冬、残冬、穷冬、腊月、冰月、余月、清祀、冬素、大吕等多种称呼。其中,我们最熟悉和熟知的当属“腊月”。
腊月最大的传统节日,是十二月初八,古时候称之为“腊日”,如今被叫作“腊八节”。“腊日”,是古时候庆祝大丰收、感谢祖先和神明保佑、祈福求寿、避灾迎祥的日子。夏时称腊日为“嘉平”,商朝为“清祀”,周朝为“大蜡”,汉代改为“腊”。
古人云:“腊者,一曰,接也,新故交接,故以大祭以报功也;二曰,腊者通猎,田猎禽兽,腊祭祖先,蜡报百神,同日而异祭也;三曰,腊者,逐疫迎春”。
腊日在汉代以前,具体日期并不固定。汉代以后,才明确了从冬至过后的第三个戌日为“腊日”,这个时候的腊日并不喝腊八粥,只是做为祭祀祖先和神灵的日子而存在的。腊日的祭祀对象,则是列祖列宗以及“门、户、天窗、灶、行”五位家神。直到南北朝时,才将农历的十二月初八正式确定为“腊日节”,除了之前的祭祖祭神活动外,还增添了击鼓袪疫、狩猎、游园等诸多活动。
在唐代,从民间到宫廷都很在意过腊日节,并留下了大量与腊日有关的诗文,如武则天的《腊日宣诏幸上苑》:“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杜甫的《腊日》:“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等等。
及至宋代腊日节开始由盛转衰,民间虽然还有过腊日的习俗,但随着佛教的兴起,以喝腊八粥为主题的“腊八节”开始形成并流行。渐渐的人们便把两节开始合并融合到了一起,可以说如今腊八节的很多习俗都是由过去的腊日活动转变而来的。
俗话说:“腊七腊八,冷死寒鸦”,如今在十二月初八这天,大家是必须喝上一晚热乎乎的腊八粥的,那你知道十二月初八为什么要喝腊八粥吗?腊八粥又是怎么来的吗?
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在深山修行,静坐六年,饿得骨瘦如柴,发现苦行不是究竟解脱之道,决定放弃苦行。这个时候,遇见了一位牧羊女,牧女呈献乳糜,佛祖食用后体力恢复,端坐菩提树下沉思,于十二月初八这天悟道成佛。为纪念此事,佛教徒于每年的腊月初八这天,效仿牧女献乳糜的典故,用香米果实等煮粥供佛。据说,喝了这种粥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因此,这种粥也被叫作“福寿粥”或“佛粥”。
传说上古五帝之一的颛顼氏,有三个儿子死了以后变成了恶鬼。在十二月初八这天,会出来作祟,惊吓小孩。这些恶鬼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赤(红)豆,所以人们在腊月初八这天用赤小豆、红小豆熬粥给孩子们喝,以祛疫迎祥。
传说,有一年寒冬腊月岳飞的军队缺衣少食,百姓听闻后相继送粥助军,岳家军吃完百姓的“千家粥”后,一鼓作气打败了金兵,大胜而归。这天正好是十二月初八,后来岳飞蒙冤死后,人们为了纪念他就在十二月初八这天熬粥,以示哀思。
此外,还有教育子女说、苦思悔恨说、朱元璋救命说、勤俭持家说、纪念修长城民工说等等。
总之,农历十二月初八喝腊八粥成为继“腊日节”祭祖祭神之后,又一必不可少的传统习俗。
“腊月,年终月。腊八,忙碌节。喝豆粥,祛病魔。迎福气,除厄灾”。腊八至,春节近,寒冷的冬日里,诸君勿忘,喝上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养胃又暖心,来年可万事“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