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亲王府现位于东华门大街路北,现为北京第27中学所在地。英亲王始王阿济格为清太祖第十二子,骁勇善战,崇德元年(1636年)受封武英郡王,顺治元年(1644年)晋英亲王,靖远大将军,破李自成军,杀刘宗敏、俘获宋献策。多尔衮死后被指谋乱于顺治八年(1651年)被削爵、赐死。十年后其第二子傅勒赫无罪,恢复宗室,康熙元年(1662年)追封镇国公。该府原为明代的光禄寺署。清王府只有英亲王府和睿亲王府在皇城中。民国时期,这里成为法国人办的孔德学校,现为北京第27中学。只是门口留有三个直径一米高半米的石墩,是英亲王府的原物。
多尔衮,多铎和阿济格是同父同母的亲兄弟。三个人是一个比一个厉害的,为了大清立下了汗马功劳,可以说是功勋卓著。多尔衮自然不必多说,还是能够与豪格争夺一下皇位的,实力不容小觑。虽然争夺皇位失败了,但做了摄政王,就连顺治也得听他的。老大阿济格实力也不弱,虎背熊腰,能征善战。然而,多尔衮死后,阿济格却造反了,那么他难道有信心能够比多尔衮还厉害吗?
阿济格这个人,打仗是一把好手。据史书记载,阿济格“身长丈余,腰腹甚大”,骁勇善战。在满清入关以及追击农民军的过程中,他功劳非常大。可是,他的问题也不少,属于那种有勇无谋的那种人。多尔衮也看出了自己这个哥哥只是一介武夫而已,虽然后来多尔衮以军功晋封阿济格为英亲王,但实际上他并没有拿哥哥阿济格当回事,相反,更看重多铎那个弟弟。
阿济格头脑简单,脾气粗暴,他还格外瞧不起汉人,经常欺压凌辱已经投降的汉臣。要不是多尔衮压着他,力保他,阿济格估计早就倒霉了。
其实,阿济格这个人英勇无比,可是脑子不够用,完全是作死,后人评价英亲王阿济格“剽悍少谋”,真是一点都没有说错。他虽然在打仗上不输多尔衮,但在谋略和治国上,根本不能相比,可就这样的人竟然想当摄政王,也不看看当时的局势如何。
这些虽然也有“作死”的成分,但还不足以致命。皇太极去世后,阿济格才正式开始了自己的“作死之路”:
1,多尔衮和豪格争夺皇位时,两黄旗弩拔剑张,阿济格不分事宜地提出由自己继位,被多尔衮化解,避免了一个杀身之祸;
2,阿济格势如破竹地平息了李自成的大顺军后,有点目空一切,在没有接到圣旨的情况下,擅自带大军返回京城。正好有大臣奏报多尔衮:阿济格一路威胁勒索地方官员!这惹怒了多尔衮,阿济格被降为郡王;
3,“叔王”之称。济尔哈朗和多尔衮同是顺治帝的辅政大臣,后来济尔哈朗被多尔衮排挤。这时,阿济格向多尔衮提出由自己代替济尔哈朗的意思,并声称:“郑亲王乃叔父之子,不应称‘叔王’。吾乃太祖之子,皇帝之叔,宜称‘叔王’”。这招来多尔衮的厌烦,也看出阿济格对权力的追逐,每当阿济格提出此事,多尔衮都“拂袖而去”,让阿济格死了那份心;
4,多尔衮突然去世,让权力出现中空。按说,经过多尔衮的多年打压,济尔哈朗已经不足为惧。阿济格若是趁此机会拉拢多尔衮时期的那些权臣,兴许还大有可为,可他却意图通过收编多尔衮的军队来逼迫皇帝就范、登上“辅政”的位置,在回京凭吊多尔衮时,见了顺治竟然不解佩刀,这都让顺治皇帝忍无可忍
于是,阿济格就被撤职幽禁。阿济格哪里能忍受这样的制裁,先是准备挖地道逃跑被发现,然后又大吵大闹,扬言要烧了牢房,这给了本就有心处决他的顺治一个天赐良机。一道诏书,敕令其自尽——有尊严地死去,一代枭雄,就此落幕。
在清朝开国战争中,多尔衮三兄弟都立下了盖世功勋,虽然英王阿济格战功不及弟弟多铎,但他也同样广立战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如果不是多尔衮死后图谋夺权,被顺治削爵赐死,清初八大铁帽子王,理应有他的位置。
皇太极继位后,阿济格在军事方面的天赋得到充分展示,多次参与攻伐朝鲜、大明与察哈尔部的战争,天聪三年,阿济格率军攻入关内,斩杀山海关总兵赵率教,逼近北京,迫使蓟辽督师袁崇焕、辽东总兵祖大寿率兵救援。
崇德元年四月,皇太极在盛京称帝,建立大清国,阿济格因功被封为多罗武英郡王。同年,阿济格与贝勒阿巴泰讨伐明朝,再次攻入关内,接连攻克昌平、定兴、安肃等县,五十六战皆胜,并擒拿了明朝总兵曹丕昌,俘获人口牲畜共共十七万九千八百余。回师盛京时,皇太极亲自来到地载门外十里迎接,见阿济格十分辛苦,伤心落泪,亲自倒酒慰劳。
顺治元年十月,阿济格随多尔衮在山海关大败李自成农民军,并顺利进入关内,随之定鼎北京,顺治迁都北京后下旨将阿济格晋封为和硕英亲王,序称“八王”。
随后,阿济格又授命为靖远大将军,率兵由山西入陕,追讨李自成的农民军,顺治二年,阿济格将李自成追至湖广地区,斩杀了李自成的两位叔父和李自成手下大将刘宗敏,李自成仅带着二十名步卒逃往九宫山。
然而,阿济格却没有听候命令提前班师,并谎称李自成已经死亡,受到处分,被降为郡王,随后不久又恢复了亲王爵位。
顺治五年到顺治六年,阿济格以平西大将军身份平定了山西姜镶叛乱。
顺治七年(1650年)冬,多尔衮到边塞围猎,病重不起,临终前将哥哥阿济格叫到身边,交待了身后事。谁知,多尔衮去世后,阿济格想利用办理摄政王丧事的机会发动兵变,由自己当摄政王。
在此期间,随从多尔衮围猎的大学士刚林察觉到了阿济格的意图,日夜兼程返回京师告发此事。面对阿济格的策划,顺治帝下令关闭京城九门,并在阿济格回京必经之路德胜门外驻守重兵。
不久,顺治帝迎接摄政王多尔衮灵柩于德胜门外,令人想不到的是,阿济格父子二人见了皇帝竟然居首而坐,济尔哈朗见阿济格身带佩刀,举行叵测,便下令诛杀了他的三百骑随从,从而粉碎了这场兵变。
顺治七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议政王大臣会议建议将阿济格幽禁,革除其子劳亲的王爵,降为贝子。然而,身陷囹圄的阿济格仍然不知悔改,竟然在狱中私藏大刀,挖起了地道,并声称要将牢房给烧了。
顺治八年十月,顺治帝下令将阿济格父子赐死,令其自尽,并削除宗籍,一代英王,就这样陨落了。
乾隆继位后,对清朝初年的许多皇室宗亲都给予平反,恢复了他们的爵位,但对阿济格只是重修园寝,并没有恢复其爵位,就这样,阿济格身后百年也没能再重返清初诸王之列,如若不然,这也是个正儿八经的铁帽子王了。
阿济格第五女(五格格)嫁给了纳兰明珠,生下三个儿子,长子便是大名鼎鼎的清朝第一词人纳兰性德,也就是说,纳兰性德实际上是阿济格的外孙。
八王坟立交桥的西侧,就是当年英亲王阿济格的墓地旧址。按有关资料“八王坟旧址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建北京酿造总厂时平覆”的记载,可以看出八王坟的旧址为原北京红星二锅头酒厂,也就是现在有名的“现代城”。但也有书记载,八王坟的地域,又往西扩到了郎家园和北京仪器厂。虽然和前者有些出入,但我们仍可以大致断定八王坟当年的位置为:东起现在的大望路西侧,西到郎家园,南边到醉公坟紧邻通惠河,北边大约到现在的建国路北侧。
八王坟至今已是片瓦未存,个中原因还要从阿济格葬入坟墓以后说起。当年阿济格虽然最后被赐而亡,但顺治帝仍按亲王“级别”在京城东郊赐予墓地一处。虽没有当年英亲王和靖远大将军那样威风八面,但其墓地规模还比较大,占地约150亩。阿济格死后骨殖火化后,仅骨灰罐存入地穴。一直到康熙皇帝登基后,他的一些后人才被恢复宗籍,并分别敕建立碑两座。后在乾隆十一年(1746年),八王坟又得到了初具规模的重修。
重修后的八王坟,有了宫门、享殿、宝顶和墙圈。除阿济格墓的砖宝顶外,还有几座有宝顶的坟墓和几座大土坟,并立有当年康熙皇帝命敕建的两方驮龙碑。坟地外垒有一道大墙,南边开有大门和两个角门。再加上坟院内粗壮的松树和枣树、杏树,以及照应坟地和租种地的住户,无一不体现出王爷墓地的规模。只是可惜他的后辈人无能,不但没能好好保护先祖坟地,反而多次连拆带卖坟墓地面建筑,致使一代皇家王爷墓地尽显残容。
在民国初期,阿济格的后人就已将王爷坟的宫门、享殿拆除,卖了砖瓦木料。后来又把大小树木放倒换了钱花。因为墓内有殉葬品,八王坟也是多次被盗。
在阿济格被赐死十年后,他的次子傅勒赫恢复宗籍,之后被追封为奉恩镇国公。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为追叙先王之功,为多尔衮等人翻案,并定下后世所谓的八大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然而,两位弟弟多尔衮与多铎都成为了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偏偏哥哥阿济格不是。多尔衮与弟弟多铎的后代,每代都会有一位亲王承袭,而阿济格的后代要遵循降爵制,每代都会降爵。然而,阿济格的次子傅勒赫恢复宗籍后,只被追封为奉恩镇国公,这在宗室爵位中已经很低了。傅勒赫的第三子绰克都只袭封了辅国公。绰克都的后代除了一支可世代袭封奉恩将军外,其他的几支因为降爵的原因很快就成了闲散宗室。
原本,他们不论在朝廷的视野中,还是在后人的眼里,都不值得一提。但随着学者对曹雪芹的研究逐渐深入,阿济格的后代子孙又一次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他们分别是敦明与敦成两兄弟。两兄弟是阿济格的五世孙,与曹雪芹是志同道合的挚友。敦敏与敦成兄弟虽都在朝廷做官,但并不肯趋炎附势、阿谀奉承,因此在仕途上并不得意。兄弟俩爱好无拘无束、恬淡自然的生活,后来与曹雪芹相遇,并成成意气相投的挚友。
阿济格的十二世孙,敦敏的七世孙金励衡先生说:“七世祖敦敏曾当过右翼宗学的副总管,宗学是供宗室子弟读书的地方,敦成也曾在那里上过学。曹雪芹也在那里做事,所以,两兄弟与曹雪芹在宗学有过许多交往。”
正如,金励衡先生所说,敦敏两兄弟确实与曹雪芹过往甚密。敦敏曾著有《懋斋诗钞》,弟弟敦成作有《四松常诗钞》,在两兄弟的诗中保留了许多关于曹雪芹的生平资料。因此,敦敏两兄弟的诗作被发现后,一直引起红学家极大的研究兴趣。学者余英时更是认为《红楼梦》与敦敏兄弟俩分不开,甚至书中的语言也有兄弟俩的贡献在里面。敦成曾在一首怀念曹雪芹的诗中写到“当时虎门数晨夕,西窗剪烛风雨昏。”后来的红学家认为诗中的虎门就是当年敦敏兄弟与曹雪芹相处一起的右翼宗学,也就在北京西单瞻云坊的北面。这也被认为是北京仅有的一处与曹雪芹有关的确切地点。同时,曹雪芹因为与敦敏两兄弟的关系不一般,所以也会经常前往敦敏的住所槐园,与敦成的住所西园。然而,现在这两处地点已无从寻觅。
金励衡先生的曾祖父吉善,也就是阿济格的9世孙,出生时只是一般闲散宗室。金励衡先生说:“曾祖父一出生就吃皇粮,但清末由于朝廷衰败,钱粮已很少了。曾祖父又没有特殊技能。那时,生活已经很苦了,甚至连我祖父上学也供不起,最终连小学也没上过。”金励衡的祖父存海,也就是阿济格的十世孙,因为出生时已是清末。父亲吉善曾经吃皇粮,以致于肩不能扛,手不能提,又没有什么本事。后来,朝廷的俸银俸米急剧减少,吉善的家庭陷入困顿,儿子存海也不得不为生计早早地踏上了社会。金励衡说:“我祖父为了生活,什么都做过。摆摊卖过白酒,煮饺子卖饺子,还会做莲花灯,等到七月十五中元节去卖。”
金励衡的祖父存海虽是天潢贵胄,却是末日王孙,早已不能仰仗皇粮生存了。正如金励衡所说,为了生计,祖父干过很多行当,走过很多弯路。由于没有文化,没有傍身的技能,他只能做些简单的活计,或靠出大气力维持生计。最终,他选择在恶果子市一家干果店当一名伙计。金励衡说:“在那里,祖父也不容易,装货卸货,一个肩膀能扛300多斤栗子。”这样又能干又吃苦耐劳的伙计,自然赢得店铺掌柜的喜欢。掌柜为了能让这样的伙计有更好的发展,能更多地帮助自己,开始有意培养存海的生意经。
金励衡说:“祖父虽没上过学,但脑子灵活,生意学得很快。后来,老掌柜认为这个伙计在吃苦耐劳,在做生意方面都很不错。因此,在他死时,就把店铺交给了我的祖父。”存海接过这个店铺,一直秉承着自己吃苦耐劳,勤奋好学的性格,继续经营这家干果店。为了让店铺打上自己的烙印,存海根据自己的名字,把店铺名由老合店改成合店存记。
为了能使生活过得更好,为了不像其他八旗子弟那样沿街乞讨,存海比以前更吃苦,更勤奋。他每天三更半夜起床到德胜门进货。他要把那些从平谷、顺义、昌平、怀柔,用骡车与驴车运来的货物卸到店铺里。
为了能收到好的栗子,存海不惜亲自到山里采购。存海对栗子的大小、品质都有严格的要求,所以质量上更让人放心。当时在北京的日本人非常喜欢吃炒栗子,而存海店铺的栗子味道与品质都最好,所以极得日本人的欢迎。后来,一位日本人专门从上海的店铺批发栗子,然后运到日本东京,在那里卖炒栗子。就这样,存海店铺的生意越做越大,钱也越滚越多。在当时北京的果子市,提起存海的名字,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后来,赚得盆满钵满的存海不仅继续扩大自己的生意,还入股了当时果子市最大的泉德长百货店。
作为多尔衮亲哥哥阿济格的十世孙,存海没有像其他王爷家的后代那样,在清朝结束后还有家底可以消耗。祖上没有留给存海任何家底,所以,他只能凭借自己的努力去养活家里人。最终,存海在末日王孙,八旗子弟中成为出类拔萃的佼佼者。而与存海同为阿济格后代,世袭奉恩将军的那一支,在清朝结束后,失去朝廷的供养,坐吃山空,难以维持生计。阿济格后代最后一位袭封奉恩将军的名叫存耀。
金励衡回忆:“我管末代奉恩将军存耀叫大爷爷,他比我祖父年龄小。清朝结束,他把祖产卖了不少。那时到我们家,他还坐着洋车,穿着大褂,叼着烟卷,来看我祖父,他的堂兄。”清朝刚刚结束,这些曾经有爵位的宗室多多少少还有祖上留下的家底。此时的他们全凭着这些家底,过着过去那种奢侈的生活,所以很快这些家底就被他们挥霍一空了。最终,他们穷困潦倒,不得不低三下四地求人找活干,但没有任何技能的他们,很不容易找到工作。就这样,很多曾经吃着国家皇粮的低爵位的宗室还有那些普通的八旗家庭,不得不衣衫褴褛地在街上乞讨生活。
末代奉恩将军存耀虽然没有这么惨,但因坐吃山空,最后不得不求助堂兄存海。因为,存耀没有任何技能,堂兄存海也只能把他安排到绦儿胡同的一个大车店里打杂,并住在那里。最后,这位末代奉恩将军就在大车店里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存海60岁时,感觉自己做生意已经力不从心了。他开始打算正式退休。一般人会认为,存海一定会让自己的儿子接手这份自己辛苦打下的基业。然而,存海没有这样做,因为凭借他几十年做生意的经验,和对自己儿子的了解,他认为儿子不适合做生意,更不能接手这份家业。因此,他选择支持儿子铁光求学,希望儿子能用知识养活自己。最终,存海把自己的店铺盘给了山西人。我们曾说过,在过去的北京,山东人与山西人占据半边天。
存海把自己的干果店铺盘给山西人之后。自己虽然不亲自经营,但山西人还是要靠着他在果子市的威望。金励衡回忆“山西人一个月给我们10袋白面,还给祖父每月100块的的车马费。”那个地方既然被称为恶果子市,自然不是谁想在此做生意就能站住脚的。当地的买卖竞争相当激烈,有的讲理,有的干脆毫不讲道理,生意人之间相互竞争,顾客也能嗅到一种剑拔弩张的气氛。而存海当初能在此站住脚,立住根,甚至持续经营几十年生意,可见有着过人之处。这也就是为何他不让自己的儿子接手生意的原因之一。
金励衡先生说:“祖父不让父亲做买卖,就是因为我那老父亲太老实,做不了买卖。知子莫若父啊!我祖父曾说过这么一句话,做买卖要有良心,可是不说谎话也不行,不说谎话挣不了钱。所以,我祖父也不愿让我父亲去做买卖。于是,他支持我父亲上学。”存海没有让儿子铁光继承自己的生意。因为,他确实知道儿子不是做生意的那块料。同时,他认为做生意或多或少都会说些骗人的话,但他不希望儿子还像自己因为做生意而说些不得已的谎话去骗人。铁光按照父亲存海的意愿,走上了求学之路,毕业之后,因为时局的原因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最终当了一位小学教员。
由于存海在富有之时,在什刹海老醇王府的旁边买了一块地并盖了一座三合院。前面是自己的两间店铺门面,后面就是住所。幸运的是,现在这个地方仍归存海的后代拥有,当初存海的儿子铁光曾把这座三合院分给了自己的八个儿女。金励衡先生分得了两间房。现在这个地方作为故宫这座世界文化遗产的缓冲区,已经难以用价钱衡量了。当然,存海不会想到,自己百年后还能给子孙留下这样一笔财富。可见,阿济格的十二世孙依然能在老北京有着让人羡慕的落脚之地。
福乃祸所依,虽然先祖因一时糊涂没有为后人赚取所谓“铁帽子王”,但是后人存海靠自己从底层做起,吃苦耐劳,肯想肯干,反而为自己和后人赚取了尊严和生活的保障,并且靠自己打下了自己的“江山”。而且,几十年打下的基业,并没有选择让儿子继承。他了解儿子的性格,知道自己走过的路,儿子未必能行,压不住生意,只能给自己和家人带来麻烦。所以,他选择让儿子选择求学,一条他曾连想都不敢想的道路。他只希望儿子能过上一种平凡而安稳的生活。他没有享受到祖上的一切,但还是让孙子谨记他们是英王阿济格的后代。金励衡曾回忆说“祖父一直叮嘱,让我记住,咱们是英王之后,英王第六族,是镶红旗。你什么都能忘,这句话你千万别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