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常识 >

中国古代内衣进化史:老祖宗的审美和情趣,早就走在最前沿了。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8-14 15:32:26    

中国古代女子的内衣,可不仅仅只有“肚兜”这么一种单一的款式。

就这么一块巴掌大的面料,发展史却有足足上千年。老祖宗们的设计兼具了巧思和实用性,最终兜兜转转,才成为当今的模样。

最早的内衣"亵衣"。

中国女性内衣最早可追溯到西周,被当时人称为"亵衣"。

“亵”字意为“轻薄、不庄重”。顾名思义,当时的古人对女人们的贴身衣物秉持着鄙夷态度。

古代的女人都不被尊重,更何况是女人的内衣呢!现在时代不同了,妇女能顶半边天,名称啥的咱也不去计较。

那么,"亵衣"究竟长什么样子呢?

请见下图。↓

如图所示,这种"亵衣"在设计上采用了腰、胸、肩等部位分别系带,起到了修身塑形的效果。

从美观角度看,凡是袋口的拼接处,都绣上小幅图案来遮住线的结点,保持衣料的美观。造型上类似于当今的背心。

秦汉的“抱腹”。

秦汉时期,人们觉得"亵衣"这个名字不雅致,便将内衣改叫“抱腹”。

还别说,“抱腹”听起来贴切多了。

既然改了名字,那么款式上也要有所区别。“抱腹"在"亵衣"的基础上加以改进,肩膀上端不用再细带子,而用"钩肩"及"裆"就成为"心衣"。两者的共同点是背部袒露无后片。

秦汉时期的内衣面料多采用绢布,上面用各色丝线平织绢是汉朝常用的内衣面料,其上多用各色丝线绣出花纹图案(称彩绣),图案多以"爱情"为主题。

这时期的女性地位有所上升,因此内衣也比较受重视,布料颜色丰富多彩,刺绣图案也是精美多样,很少有素色面料的内衣。

魏晋南北朝:“两当”。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游牧民族文化的交流碰撞,内衣文化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这一时期的内衣被称为“两当”。它与“抱腹”、“心衣”的区别在于它有后片,既可挡胸又可挡背。

“两当”最初是北方游牧民族的服饰,后传入中原,属异族文化。

“两当”的材质多为手感厚实、色彩丰富的织锦,双层,内有衬棉。

唐朝的“诃子。

到了开放的唐朝,女性内衣再次升级,从有肩带变成了无肩带内衣,唐朝称之为“诃子”。

这个设计可谓十分前卫,放到现在也不过时。现代女性的“抹胸”,与唐朝的“诃子”有异曲同工之妙。

唐朝之所以出现这种款式的内衣,主要取决于女性的外衣特点。

唐代女子喜欢穿"半露胸式裙装",通俗点说就是“内衣外穿”。

唐朝女子的日常装扮是,将裙子高高地束在胸部,然后在胸下部系一条腰带。上胸及后背袒露,外披透明的罗纱,内衣若隐若现。

这时候,内衣可就是亮点了,必须外露不说,还必须得精美。

“诃子”的面料也十分讲究,多采用织料。不仅挺括有弹性,手感还厚实。穿时在胸下扎束两根带子即可,还能达到胸部挺立的效果。

唐朝的美女们,不仅爱秀身材,她们的内衣也是一场艺术盛宴。

宋代的“抹胸”。

估计现代的抹胸叫法就来源于宋朝。

宋朝的"抹胸"不同于唐代的"诃子"。它的覆盖面积比"诃子"大,穿上身既可以遮胸又可以盖住肚子,整个胸腹全被掩住,因而又称"抹肚"。

"抹胸"的后背多用纽扣或带子系结,平常人家多用棉制品,俗称土布,贵族人家用丝质品并在其上绣以花卉。有单层薄的,也有双层夹的,形式不一。

曹雪芹在《红楼梦》六十五回写到了尤三姐的风韵时,就提及到了抹胸内衣:

"松挽着头发,大红袄子半掩半开,露着葱绿抹胸,一痕雪脯"和贾珍、贾琏两个牛黄狗宝喝花酒,洋洋洒脱、嬉笑怒骂,把两个不知耻的男人耍了个够。可等她日思夜想五年的柳湘莲冷脸出现时,她泪如雨下却连一句辩解的话也说不出来,惟有一死表明心迹,可怜"揉碎桃花红满地,玉山倾倒再难扶。"

元代的“合欢襟”。

"合欢襟"最大的特点就是从后面向前面系带。穿内衣的时候也是由后及前,胸前用一排扣子或者带子来系束。

合欢襟的面料用织锦的居多,花色图案也不局限于胸前,而是前后整体环绕。


明代的“主腰”。

所谓时尚是一个轮回,到了明代,内衣的样式又变回了最初的背心造型。

明代的内衣被称作"主腰"。顾名思义,在造型上侧重腰部。

"主腰"的外形与背心相似。开襟,两襟各缀有三条襟带,肩部有裆,裆上有带,腰侧还各有系带将所有襟带系紧后形成明显的收腰。可见明代女子已深谙凸显身材之道。

明代大诗人李渔在《闲情偶寄》中便形象地道出了人、色彩、内在服饰的异面关系:"富贵之家,凡有锦衣绣裳,皆可服之与内,五色粲然,使一衣胜似一衣……"

清代的“肚兜”。

肚兜这个称呼,大家应该是最熟悉的。

肚兜的款式估计各位看官也不陌生,电视剧里面出镜率还挺高,小婴儿在夏季也经常穿着小肚兜,既凉快又护肚。

肚兜的设计在前朝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加工。它将两侧的肩带系到脖子后面,腰部另有两条带子束在背后,下面呈倒三角形,遮过肚脐,达到小腹。

肚兜的材质多采用棉布和丝绸,系带的绳子则取决于经济基础。

有钱人多用金链子,中层家庭选择银链、铜链。普通人家则用红色丝绢带。

肚兜的花色也十分精美,既有象征爱情的莲花鸳鸯,也有小孩穿的绣有虎、蝎、壁虎用以护身辟邪。

民国时期的“小马甲”。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非常流行的内衣款式是“小马甲”。

“小马甲”吸收了西方特色,它形制窄小,通常用对襟。襟上也施数粒扣,穿时将胸腰裹紧。

现代的“文胸”。

女性的内衣发展到当代,不论是款式材质还是美观度,都完全满足了现代女性的需求。

“文胸”起源于法国,在20世纪中期初期才传入中国。

殊不知,一向崇尚民主自由的西方列国,其女性的内衣进化史,堪称“鲜血淋漓”。

比起东方古典女性内衣的温柔,西方古典内衣的进化史则“残忍”得多。

之所以说西方内衣文化残忍,因为西方女性对自己够“狠”。要想穿上她们的内衣,既容易致残,又必须要“忍”。

在16世纪中期,西方女人们为了追求外形的曲线美,甚至会穿上用铁丝和木头制成的紧身胸衣,身体被磨得体无完肤。

到了16世纪末期,随着纺织技术的运用发展,人们开始使用鲸髦、钢丝、藤条等来制作紧身衣。除此之外,美得张扬且外放的西方女人们还有各种与之配套的吊袜带、紧身衣与裙撑。

说句实在话,这种内衣既不保暖,也不舒适,完全是为了视觉效果。而且,这种内衣的设计非常复杂,穿一件内衣要花上几个小时。最难受的是,肉身被紧身衣箍得紧紧的,连呼吸都得小心翼翼,想想就挺“窒息”。

这种紧身衣的“审美”,给女性带来的痛苦远大于快乐。

强行束腰,确实缩小了腰围,压迫导致增大了胸部曲线。但是这种行为对内脏造成了极大的负担,极易造成肋骨骨折、骨骼变形、流产、内脏移位。

到了19世纪,西方女性的内衣也得到了大解放。

法国大革命对封建残余进行了一次清理。拿破仑提出古希腊的自然天性,亲自下令去除前几个世纪的束身衣。

也正是从这时候开始,内衣的塑身要求开始逐渐淡,在材质上也淘汰了对人体呼吸道有损害的金属丝材料。

继工业革命之后,越来越多的女性参与到工作中来,更为方便的胸罩、文胸开始流行起来,并且一直风靡至今。

总的说来,中国古代女子内衣以其“近身衣”的浪漫情怀在服饰艺术中独树一帜。它既神秘,又充满天然的质朴。

同时,它还在“仅覆胸乳”的不同几何形态分割中,达到身体与社会表情、身体与人生价值的交相辉映。

至于以后的内衣发展成什么样子,那就要交给未来的设计师了。

相关文章